中国瑞典博物馆业对话交流:让博物馆打动人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瑞典博物馆业对话交流:让博物馆打动人心

2010年10月22日 14:5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让博物馆打动人心

  ——中国瑞典博物馆业对话交流活动综述

  10月19日,由本报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休闲文明系列沙龙之现代博物馆与大众生活”对话交流活动在京举行。来自瑞典的博物馆界代表与中国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他们从博物馆的历史说起,介绍了瑞典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博物馆在大众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角色,以及如何促进博物馆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休闲生活需求等。

  瑞典:

  博物馆贴近大众生活

  瑞典是一个具有完善体系且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大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博物馆馆长安-查鲁特·柏克伦德女士、博物馆会展部主管汉斯·厄依米尔博士介绍了一些瑞典博物馆的发展经验。

  安女士介绍,瑞典900万的人口中,每年去博物馆的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尤其是首都斯德哥尔摩,整个城市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而斯德哥尔摩市博物馆正是展示这份珍贵遗产的窗口。她说,瑞典博物馆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飞速发展的。目前瑞典有150多家博物馆,60%的居民经常进入博物馆,人数多于看球赛的,其中中产阶级占有80%。“在瑞典,参观博物馆是非常普及的休闲生活,无论是私人的、国家的,以及各种各样专业类别的博物馆,多数能够做到让人感到亲切、贴近生活。”

  汉斯博士说,在瑞典博物馆兴起的过程中,除了赶上瑞典经济腾飞的有利条件外,博物馆界也做出过很多的努力。比如,他们最初就尝试着把参观人群划分得很详细,“父母带孩子来的,要提供一个很大的操场给孩子玩耍;还针对学校课程调整结构,把博物馆变成学生的实践课堂,比如会有学校老师主动联系博物馆,在这里安排一些课程,带孩子实地参观等等。”

  汉斯认为,还有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重视宣传工作,博物馆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开展广告宣传,这样一来,虽然费用非常高,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近期展出的活动,以吸引他们来参观。

  协会:

  从教育功能走向公众休闲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郭得河认为,博物馆从产生以来有两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一是由庄园里贵族的欣赏走向社会公众的参观,二是让单一教育功能走向广大公众休闲。

  郭得河说,这种趋势要求博物馆人要着力打造精品,吸引观众走进去参观,另外要多办展览,拿出高数量、高质量的藏品来满足参观者的文化需求。正因为此,他认为,发展文化软实力、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的阶段,我国博物馆目前应该做的有三件事:

  一是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博物馆界要推动政府政策扶植,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群众的热爱,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我国的博物馆多数缺乏有效的宣传,群众的意识里,休闲时间第一概念是去公园走一走,而少有人会选择博物馆。“在法国,《蒙娜丽莎》一幅画及其所在的卢浮宫,成为游览法国的必到之处。但我们有很多国宝、文物,缺乏主阵地宣传。”

  三是打造“航母级”的博物馆。郭得河说,我国博物馆数量众多,但是能和法国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名馆相提并论的几乎没有,我们还是有差距。所以,着力打造几个“航母级”博物馆将大大有利于提升我国博物馆整体的水平。

  馆长:

  让博物馆走进大众生活

  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副馆长都海江说,博物馆无论是从产生的过程还是使用的过程来说,本身都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博物馆应该从大众需求出发,避免脱离生活,比如选址、建筑等。

  都海江举例说,有一个投资巨大的博物馆,却建在城市的开发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去。还有一家博物馆,建在高速公路旁,附近却没有高速路出口。“博物馆能否给大众提供教育、休闲的功能,选址至关重要。”都海江说,博物馆作为公用建筑,应该安全、好用、经济,外观简洁、庄重、大方即可,没必要把是否是地标性建筑放在首位。

  都海江提出,建设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同时,应该鼓励私人、专业性的博物馆走向群众生活。“综合类博物馆不能替代私人、专业、民间的。比如英国莎士比亚故居,就是几幢房屋,但世界各地会源源不断有游客去参观。比如杭州的一所铜雕博物馆,每年有100万人次的参观者。”

  作为私人博物馆代表,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对外交流与联络部部长杨云松表示,私人的、专业的博物馆更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独特的展品优势,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比如我们就充分利用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在展览中展示中药丸散膏丹制作过程,并让观众参与其中,效果很好。”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认为,中国的博物馆的发展要避免进入“前30年学习苏联,后30年学习欧美”的误区,“作为博物馆本身,应该以文物藏品为基础,配备一定的休闲功能,符合本国群众的传统观念以及文化需求。”

  争鸣:

  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功能

  “博物馆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大众的终身学校和精神家园,其价值在于珍藏历史、滋养当代、启迪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说。

  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了三十多年,他认为,博物馆应该争取学术性和社会性双丰收,避免一枝独秀的偏颇发展思路。“鲁迅博物馆在鲁迅研究方面学术地位很高,但每年的观众仅有五六万人,而且以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为主。与之相对的是,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虽然学术地位上远不如我们,但是每年可以接待游客150万人。”

  陈漱渝认为,绍兴鲁迅故居参观人数多,主要是因为和休闲旅游挂上钩。“两地博物馆代表两种思路,值得深思。我认为最好的思路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所以鲁迅博物馆现在也在筹划和国家旅游局合作,期望能加强社会性,也有利于其学术性的发展。”

  “博物馆配套的休闲配套设施一定要和博物馆的文化背景相关。”陈漱渝补充说,“比如故宫博物院里,本是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参观地,前两年却将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星巴克咖啡馆安放在此,由此一度遭受非议,直至撤出。”

  都海江对陈漱渝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功能,一是博物馆展览本身,形式要从单一走向丰富。“比如,原来只是一件冷冰冰的文物,怎样将其灵活使用,即增加教育功能,又丰富其文化休闲功能,值得深思。”

  另外就是配套服务。都海江介绍,国家博物馆重新整修后,增加了餐饮文化、图书馆、电影院、剧场等配套休闲设施。这些配套设施,要力争与博物馆的内涵相结合。“比如有人问,国家博物馆距国家大剧院那么近,开设剧院会有人来吗?但我们的剧院是配合博物馆的展览来搞,比如,举办与四川相关的展览期间,剧院可以上演巴蜀文化类的戏剧,与安徽的相关展览,配套进行徽文化的演出。”都海江说,“还要搞活中餐、西餐、茶座、咖啡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文化休闲生活提供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文化的展示地,拉近民众和博物馆的关系,重要的是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功能,群众能够在这里增加文化的修养、受到艺术的陶冶、获得精神的享受。

  李寅峰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