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

2010年10月25日 14:09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

  不仅普通读者,即使从事文学创作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谈到诗歌时,也总有相当数量的人表示已经许多年不读诗了,甚至对诗歌连起码的关注热情都没有,问之,则曰:“读不懂!”神态无辜而骄傲,语气自豪而咄咄。

  但是,凡事不能这样简单地一言以蔽之。

  首先,“读不懂”有诗人的原因。无论什么形式的文学作品,写出来总是给人读的,若作品没有读者,只能是其作者的悲哀。有些人总是以受害者的心理把这些年的文学边缘化归罪于商品社会的蓬勃发展,认为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其他娱乐形式的诱惑,从而使读者们逐渐冷落了文学。当然,这些都是事实存在,确实有一定的原因,但作家们为什么不客观地检讨检讨自身的问题呢?同样处在这个环境中,同样是纯文学作品,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效应?王朔、莫言、苏童等人的小说为什么照样可以印刷几十万本?即使诗歌,为汶川地震写的诗歌《孩子,快拉住妈妈的手》,为什么能够吸引众多的读者去争相阅读?看来读者并不是不读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而是你的作品能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值不值得读者去读。作家有权去写自己愿意写的作品,读者也同样有权选择自己愿意读的作品去读。长期以来,诗歌似乎常常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是阳春白雪,而诗人们理所当然地自认为是精英中的精英,高高在上,对普通读者的感觉和诉求漠不关心不屑一顾,于是,便出现了远离生活、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歌,出现了缺乏诗歌精神和时代精神、诗歌面目模糊不清的诗歌,出现了恶搞梨花体、裸体诗朗诵等个人情感无节制宣泄、令人匪夷所思的诗歌怪现象。试想,如此的诗歌环境,怎么能够让读者去热爱和拥护?

  其次,“读不懂”也有读者的原因。除却部分诗歌走了歪路外,其余所谓“读不懂”的诗歌至少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诗歌本身确实写得较为高深或较为艰涩,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无疑属于上乘之作。这在文学界或其他知识领域不乏其例。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时,全世界包括科学界在内,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比如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写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许多人读了都不能领其要旨。但是,这些,都没有因为哪怕是专业人士“读不懂”而影响了其真正的价值。二是诗歌本身很正常,只是因为读者自身的原因(自身生活经验的限制、文学修养的拘囿,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而理解上有所偏差)而“读不懂”。生活中就有那么一部分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是“我”不喜欢或“读不懂”的作品,根本不假思考、不加分析,以筌为鱼,无情排斥,拒之千里。事实上,有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专门为了“你”而写的呢?“你”的好恶又不是一杆秤——何况,就是一杆秤,“你”也不能除“你”之外便不允许别的“秤”存在,更不能在“你”的“秤”与别人的“秤”所得不同时,便毫无缘由地指责别人的“秤”失了准。

  说到底,“读得懂”或“读不懂”并不是衡量一首诗真正优秀与否的法定标准,无论诗人还是读者,无论面对自己还是面对别人,都应该客观再客观、真诚再真诚。

  关海山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