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啃老族”,没出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啃老族”,没出息

2010年11月01日 09:03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闻闪回:10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 两年前该报披露《甘肃三县集资造“古董”》,称:永靖县3000万元建黄河三峡孔子大殿,华亭县3000多万元建秦皇祭天文化广场三期工程,临洮县8000万元建老子文化园。今日,这三个贫困县的“大手笔文化工程”,均告停。

  ●齐世明文:看到这一报道的前一天,正是我们近千名沈阳儿女从老北站登车,赴大西北甘肃省陇西县参加“三线”建设40周年。在被称为“陇中苦,甲天下”的甘肃,“战斗”了十余载,沈阳小伙儿也溶进血里一种“三线情结”,对这一消息自然关切。

  思绪回到两年之前。对原本“体格”很孱弱的甘肃中部三县,连“小康”的门环尚未摸着,竟“赶浪头”,扯着嗓门高喊“大手笔建文化工程”,笔者很是心痛,遂于是年4月23日,以《别走得太急 等一等灵魂》为题,写出第592期《世明圈点》,苦言相劝。

  700余天过去,笔者此番看到“新闻闪回”所述,不禁感慨良多!

  今时今刻,乃信息如洪流,新名词“爆炸”!年轻的“X领”们,过一天只是俩晌午,今儿要花明天的钱,遂有疯狂的“刷卡族”、“月光族”。“刷光”与“月光”之后,便有“啃老族”。

  “啃老”没商量。泱泱神州,诸事都讲“中国特色”,“啃老”亦属“特色”之一,且老一代被“啃”得很自然,很无怨无悔,下一代“啃”得很泰然,很顺理成章。那么,将目光从居家生活延伸至社会,从物质延展到文化,看看“啃老族”的新表现、新“奶源”:

  “远”的拼黄帝、姜尚、老子、庄子故里,“近”的抢曹操、华佗、赵云故园,生发开来,“实”的五省七地抢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两国四地争李白,“虚”的连孙悟空、西门庆、潘金莲这些文学经典中的虚构人物也要争“故里”!今日之域中,到一地,言必“晒”古人,书必“晒”古籍,以此炫耀其历史其文化……凡此种种,不是文化“啃老”乎?

  文化“啃老族”,粗粗看去,高举的是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纛,句句不离尊重古代先贤,可是在“复古、尊老”的背后,受利益驱动,盲目开发者有之;追求政绩,只做表面文章者有之;厚古薄今,对当代文化匮乏自信者亦有之……

  谓予不信,试看前些日人民日报报道《“夜郎”能否助新晃脱贫》。“夜郎自大”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说的是汉代“夜郎国”(今贵州省西部)国君在汉朝使臣面前闹笑话,问:“汉孰与我大?”(你们汉朝与我夜郎谁大呢?)后来用此比喻妄自尊大。新晃乃湖南一治,一个贫困县斥几十亿元巨资偏要“开发”(应属)贵州的“夜郎古国”旅游文化项目,当地某些领导还将此奉为“民生工程”。这事怎么听着都不免荒唐!文化“啃老族”此为,可以称之新的“夜郎自大”吧。

  明代思想家吕坤所著《呻吟语》有言:“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割断耳。”吕坤言的是情事,引申过来,观各地文化“啃老族”之文化遗产争夺战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战,也不可谓不“爽净”、不分明。许多地方“人生最苦处”就是“罗锅上山——钱(前)紧”!遂将文化遗产、历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甚至“人造”,视作经济的摇钱之树、突围之举,当地的“民生工程”。如此,究竟乃“遗产经济”之成功探索乎,还是“文化产业”之异化开发乎?

  除了争抢故里、人造古董,堪称文化“啃老族”“三为”之一的是影视圈的改编“经典”热。其热度之高,“改度”之大,速度之快,实令人叹为观止。改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面对因“啃老”而频频“穿帮”的编导们,人们除了斥之只会吃别人“嚼过的馍”,不能、不会也不敢创新之外,还要赠言:没出息!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