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拆”还是“保”? 不能动不动异地重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建筑“拆”还是“保”? 不能动不动异地重建

2010年11月01日 13:59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能动不动就把老建筑异地重建

  核心提示

  在我们的城市里,顽强地生存着许多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建筑。与单个的文物或艺术品不同,老建筑具有特殊的时空感,跟周边的环境有着密切关联。

  城市化进程加快,诸多老建筑已难长居久安。是“拆”还是“保”?许多地方采取折中办法,拆毁老建筑异地重建。这样做是否可取?究竟如何“保”才有现实可行性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亟待寻求答案。

  本报就老建筑保护问题所做的系列报道,已在社会上产生较广泛的影响。日前,辽宁省行政管理学会再度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就本报曾报道的一些情况,为进一步推动老建筑保护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城市是个新老建筑共生的有机体

  建筑空间的本质是特定时期的某些人群栖居或举行各种活动的载体,即使时光变迁,斯人远逝,旧日的气息仍有可能保留在建筑的一砖一瓦之中,成为后世感知前人的重要依据。这就是老建筑的价值所在。

  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认为,现在都讲建设现代化城市,是不是建起高楼大厦就是,实际上恰恰不是。考量一个城市,不仅仅要看有多现代,还要看有什么样的历史。现代化大都市是有历史有生命的,是个有机体,是逐渐成长起来的。

  很多老建筑看似不起眼,裂了,破了,但非常珍贵。如果说城市是一部活的史书,建筑则是书上最鲜活的注脚。看到建筑,触景生情,就会想到当时的历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城市。

  沈阳是个很有价值的城市,除现代化水平外,还在于长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名副其实。所以,我们要珍惜,更要保护。

  如何保护呢?以方城为例,这是沈阳历史长久的标志。汉代开始,基本就是这个范围。明代建城后,直至现在基本在延续着这个格局,既体现汉族城的典型特点,也体现满族城的典型特点,非常有价值。现在,既要搞城市建设,又要保护老建筑,建设与保护怎么能结合起来,这是关键。就方城而言,首先就要保护其空间格局。在有的人看来,保护历史就是恢复到过去。那么,方城的保护是恢复到明代呢、还是清代呢?

  其实,城市是积累起来的,有个生长过程,不同时代的建筑都有,才构成了现在的城市,各个年代的房子融到一起,才反映出历史的悠久和阅历的丰富。有人要恢复8个城门,陈伯超认为这是花钱造假。他觉得,过去的老建筑有价值的要保护好,别拆;现在就建现代的,把现代的都拆了再建成清代的,那就是老建筑吗?那不是,那是电影背景。让人们知道过去,不是重挖护城河,重盖钟楼、鼓楼,这样做,毫无意义。

  好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异地保护不可取

  历史是不可复制的,作为历史的缩影,那些有价值的老建筑同样不可复制。

  陈伯超说,现在对老建筑的保护,各地很流行“异地保护”的做法。殊不知,文物不是可以随便搬的,好的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异地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不能滥用。

  异地保护的做法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埃及,当时尼罗河水泛滥,在治理修坝后一些建筑在将被淹没,当时28个国家的专家聚集一起,集思广益,决定把这些建筑搬到水库边上异地重建。

  其实,建筑都有个环境,就像是在这块地里长出来的,换个地方,换个环境,就不是它了。我们现在搞开发建设,需要腾出地方,就把上面的老建筑一拆,搬走了,换个地方重建,似乎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这绝对是老建筑保护的误区。比如,沈阳北中街上有一片很破的老民居,有人看中这块地方要搞开发,可老房子一扒,哪儿还能看到老民居里的生活了。又有人出主意按这些老房子的样子在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里重建。如果这样做了,离开这个地方,就不是那回事了,即使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可那还是中街的生活吗?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张沈生指出,近年来,沈阳市一些被拆迁的老建筑,在我们校园的建筑博物馆得以复制,需要指出的是,与单个的文物或艺术品不同,老建筑有其特殊的时空感,并与特定的历史连在一起。文化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老建筑亦然。复制品之所以不等于真品,是因为复制品根本就没有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一般来讲,是绝对不可以迁建的,因为老建筑有它所在的整体的人文和传统环境。

  老建筑破败了,可以依照维护文物的方法修缮,完全可以做到既保护又不影响利用。但现在的情况是,老建筑被异地迁建,大多都是为了房地产商开发腾地皮,有不正当利益在作怪。因此,必须改变老建筑“让道”的思维和做法,统筹协调,让文物与经济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同道而行。

  岂可拆毁老建筑建造“假古董”

  据有关部门匡算,英国城市建筑的平均寿命为130年,而我国尚不足30年。 130∶30,这两个数字的对比让张沈生忧心忡忡。

  为什么会是这样?张沈生说,究其原因,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当经济利益与老建筑发生矛盾时,一番较量,往往是经济利益占了上风,于是老建筑在劫难逃。

  归纳对老建筑的破坏,省土木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高级建筑师伊玉成认为有三种情形:一是直接破坏,就是把实物给拆毁了;二是间接破坏,对老建筑乱改、乱建,给“毁容”了;三是建设性破坏,譬如把周围环境破坏了,间接改变了人们对老建筑的感受,譬如,在故宫周围很多高建筑拔地而起,从高建筑上往下看,故宫变成了“小盆景”,这在建筑学上叫“食景”。

  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世良进一步指出,这两年,他走了国内很多地方,常常看到城市发展的悖论,一方面是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摧枯拉朽般毁掉“历史”,一方面却是为了抬高城市的“身价”,大张旗鼓地建造“假古董”。老建筑大多居于城市繁华地段,之所以命运多舛,就因为开发商看到了地皮的价值,而对置于其上的老建筑的文物价值却毫不在意。这个现象很说明问题:有的老建筑遭毁后,迫于社会的压力,开发商就按原样重修,岂不知复制得再像也是赝品。

  保护老建筑不是单纯地恢复、重建

  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老建筑不是包袱,是支撑。这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说,6年前,故宫一年接待参观者60万人次,现在是100万人次。一叶知秋,这就是老建筑给城市所增添的魅力。

  如何保护老建筑,辽宁行政学院教授徐建源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走群众路线,包括各行各业专家。具体讲,在法制建设方面,现在已制定一些法规,譬如《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都有,关键是怎么落实。有法规,有条例,谁能破坏?平民百姓无权力随意拆建,主要还是有关职能部门及开发建设单位。在走群众路线问题上,是说要发动群众,要相信专家,这样才会想出好办法。

  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强调,从宏观上看,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老建筑保护的关系,实质上体现着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说白了,在保护问题上也要讲求科学。一,保护老建筑要立法,要依法行事。立法了,相关部门还要有力度,让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所遵循。二,城市规划要讲科学,这很重要。三,恢复、重建老建筑,一定要审慎,搞不好,会弄巧成拙。

  辽宁行政学院教授鄂玉江指出,现在上上下下都提出要振兴文化产业,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基础是文化资源,不保护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空谈,没有资源做支撑,就是搞起了所谓的文化产业,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换言之,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前提是要有文化资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文化资源破坏了,那么依托在其上的产业也就无从可谈了。

  吴世良说,其实,老建筑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其历史遗产中最值得骄傲的部分之一。文化能带动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好了,也是一种建设。

  □本报记者/赵乃林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