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渴望松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批评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渴望松绑?

2010年11月01日 14:25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首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70以后”批评家研讨“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

  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渴望松绑?

  一谈起“全媒时代”,不少从事文学写作的人立刻绷紧神经,其消费娱乐性以及强大的市场效应,令不少人发出“文学边缘化”的感叹声,这对于进行文学批评的人更是如此。在日前由上海市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南方文坛》杂志联合主办,《文艺报》、《文学报》媒体支持的首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成为焦点,近三十位“70以后”批评家成为研讨的主体。记者现场感受到,对于这个并不新颖的话题,尽管会场也有以往谈论时常有的“幽怨”之气,但大家谈论更多的是,如何在剧变的时代建构文学批评新的可能性。

  “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似乎整体上被媒体绑架了,已经到了快要窒息的地步。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渴望松绑,渴望自由飞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说。在他看来,所谓“全媒时代”,即“泛媒体时代”,在这个以网络为核心的时代里,各种传统与现代的媒体已经被网络组织和编制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体文化帝国,几乎所有的文学批评形态都被纳入了“泛媒体”批评的话语轨道。在“泛媒体”意义上,媒体不仅是媒介,更是权力,它既在宏观的制度层面上,也在微观的话语形式中,深层地制约或操纵着这个时代的媒体批评。

  面对全媒时代的冲击,“我们变得虚弱,当没有办法缓解这种虚弱,就会不由自主地向批评自我神圣化的传统靠拢。我们过于正襟危坐,将全媒当作一个假想敌,这种设定反映了什么呢?如果说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需要反思,那么我们将这个限定词换成其他词(转型期,新世纪),文学批评是否就不存在那么多的焦虑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直言,在全媒时代,文学批评仿佛是古老的手艺活,今天被冠名以“70后”、“80后”的文学批评者仿佛老树新枝,被寄予了抵抗全媒体意识形态怪物的重任。“但事实上我们自身就生活在全媒时代。有谁能离开数字化生活呢?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接下来要考量的是,在数字化生活中,文学批评登场的方式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以今年国庆期间出现的“小月月事件”为例,他问道,“小月月”有没有文学批评的价值?“在我看来,‘小月月事件’恰恰反映出节庆期间中国大众文学的生态与消费状况。这恰恰是要进入我们研究视野。”

  “80后”评论家、华东师大《现代中文学刊》编辑黄平表示,我们必须要承认今天所处的全媒时代是一个高度变化的时代,一种非常复杂的力量正在重新组织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重新组织青年的生活,作用到文学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人在抱怨边缘化,我觉得边缘化是文化批评所选择的防御性策略的结果,当我们面对剧变的时候,文学批评在退缩,不断收缩自己的疆域。我们把韩寒、郭敬明剥离出去,认为是非文学,把我们认为是纯文学。我们在变的时代划出了不变的疆域,边缘化就成了自然的结果。“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可能性?不是通过确立自己的不变和变相对立,而是深入到变动中找到不变的东西。深入到历史深处,再建一个想象,这可能是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

  更多的“70以后”批评家从自我内部的剖析入手,试图在所从事的文学批评与当代生活间保持一种更为敏锐、活跃的介入性姿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梁鸿在谈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时认为,首先要处理自我的问题:如何能让学术与生命、心灵发生联系,寻找自我的精神起点。这并不是简单的让文学批评重回公共空间,重新实现政治、文化功能,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时代生活,参与我们的公众生活。文学批评不仅是学问。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文学结构、文化结构当中。只有在自我精神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对当下批评话语和思想话语中的词语,文学文本,文学现实与潮流,具有一种反省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些年来我一直非常警惕和反省的是一种文学的专业态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说,在她看来,在文学内部谈文学,无法与社会、时代发生互动。“我一直想怎么可以使文学获得一种大的、总体的视野。”谈到自己的实践,她说,她做了很多跨学科的事情,关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提出的问题。但仅仅只有跨出去还不够,“而是获得这个视野以后再回来,然后怎么来做文学。文学是很有力量的东西,如果要提一个时代的想象力,文学始终处在中心位置。文学地位的变幻不在于文学自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要拿文学干什么。我希望走出去,再回来,重新来实践。”

  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复生进一步认为,当代文学批评需要打碎既有的方向感,创造当代文学的“尺子”。他认为,当代文学批评不是像有些人做的那样,把已经存在的某种文学价值,或者某种美的元素指给大家看,那样当代文学批评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代文学批评也应该是一种新的创作,它面对当下,要打碎既有的方向感,对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总体理解,有新的认知,它不面向既定的美,而带有面向未来的实践性。”

  撰写本报记者 陈竞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