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非遗”如何行远播广? 消亡加速保障不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珍贵“非遗”如何行远播广? 消亡加速保障不力

2010年11月01日 15:0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消亡加速、保障不力、后继乏人

  珍贵“非遗”如何行远播广?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今年8月23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抚州,保护和传承情况如何呢?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

  从2005年开始至今年6月,抚州市文化部门与各有关部门配合,在全市范围内对“非遗”的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等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

  截至目前,全市已挖掘整理出十七大类、716项、5706条“非遗”资源线索。其中民间文学2234条、传统音乐745条、传统舞蹈324条、戏曲99条、曲艺59条、杂技5条、传统美术69条、传统技艺501条、生产商贸习俗63条、消费习俗233条、人生礼仪256条、岁时节令138条、民间信俗255条、民间知识216条、传统体育及游艺与竞技136条、传统医药283条、其它90条。

  经过积极申报,抚州市“南丰跳傩”、“乐安傩舞”、“宜黄戏”、“广昌孟戏”和“抚州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崇仁跳八仙”、“南丰泥炉制作工艺”、资溪“畲族祭神仪式”等入选江西省省级“非遗”名录。目前,抚州市初步形成“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名录28项、市级名录29项、县级名录56项。

  保护和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其一,“非遗”项目消亡加速。

  抚州市目前已挖掘整理“非遗”资源716项,经过努力,只有8.6%的“非遗”列入保护名录。许多民间艺术的独门绝技,随着“非遗”社会生存基础的日渐狭窄和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人绝艺亡。

  从近5年来抚州市对“非遗”挖掘整理的情况看,5706条仅仅是资源线索而已,真正得到保存、保护与传承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如乐安的“装故事”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走向衰败,幸亏该县投巨资抢救,才使这项沉寂了几十年的民俗文化活动重放异彩。

  其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一方面是经费匮乏。“非遗”的记录、整理、保存、保护,需要经费和现代化科技载体及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市、县(区)两级都没有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因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一些濒临湮灭的“非遗”项目得不到有效记录和及时抢救,已记录、整理完成的“非遗”普查资料和民间文艺作品不能出版,甚至一些记录和整理的“非遗”资料和实物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非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缺乏相应的资金,一些很好的项目因为资金短缺而搁浅。

  另一方面是管理缺位。目前,抚州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区)没有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保护与传承工作主要是由文化部门的文化艺术科(或其它类似股室)来承担。由于没有相应的编制和人员,保护与传承工作很难顾及。

  其三,传承队伍后继乏人。

  “非遗”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是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为延续方式。视察中发现,不少身怀精湛技艺的老艺人,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属于被遗忘和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大多年届古稀,精力不济,且大多没有经济来源,缺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后顾堪忧。

  尽管如此,老艺人很想把技艺传承下去。可是,年轻人玩玩倒乐意,一旦要他们系统地完整地学下来,由于难度高、强度大、耗时长、收入低,得不到一定的经济效益,难以养家糊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

  例如,东乡“罗汉灯”第28代传承人孙进堂已经90高龄,再无人学此技艺,这项技艺面临失传。“广昌孟戏”现有的三位代表性传承人也都已超过50多岁,由于招不到能潜心学艺的弟子。再加上缺乏传承基地和传承点,传授、学艺均难以为继。

  积极促进“非遗”行远播广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文化工作。笔者认为,抚州市保护和传承“非遗”,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坚持政府主导,理顺工作思路,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要加快制定、出台保护抚州市“非遗”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把保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成立市、县(区)“非遗”保护中心,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大型节庆演出活动中,可适当展演民间艺术。

  二、深入挖掘整理,加强研究论证,加快“非遗”保护步伐。应加快资料建档步伐,加快申报认定步伐,加快场馆建设步伐,加快科研论证步伐。尤其是目前已批准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要尽快设立专项展厅,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三、夯实人才基础,培育专业队伍,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一方面,要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待遇,并为其缴纳社保和医保,同时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扶持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带徒弟、举办相关传习班、在一些院校设立“非遗”项目专业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四、把握“合理利用”,兼顾“传承发展”,积极促进“非遗”行远播广。要积极推动“非遗”走向戏剧演出市场,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非遗”传统产业基地。

  周琪 郑友清 张志坚 王新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