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与圆明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法兰西与圆明园

2010年11月03日 14: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残迹

  “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1861年11月,法国作家雨果在根西岛的寓所写下这些关于圆明园的文字。他当然没有亲眼见过圆明园,所有的想象都来源于从18世纪中叶开始流传的圆明园传说。

  传说

  最早的传说源自那些在圆明园服务的法国传教士,最著名的有两位:王致诚和蒋友仁。

  王致诚作为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因杰出的绘画才能被引荐入宫为乾隆皇帝服务,参与圆明园的设计和绘图。在1743年写给达索先生的信中,王致诚详细描述了他眼中精妙绝伦的圆明园。后来,这封信在1749年以“传教士书简集”的方式公开发表,随即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之前,崇尚齐整划一的法国人大多看不起中国园林的价值。路易十四派到清廷的传教士李明在写《中华新志》时,甚至把中国式园林斥为“荒芜”。100多年后,法国人的审美发生了很大变化,王致诚由衷地称赞圆明园“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

  《传教士书简》里还有一封法国神父蒋友仁在1767年写给巴比翁的信。蒋友仁为中国皇帝服务了30年,他是长春园大水法的设计和监造人,在给巴比翁的信中,他热情洋溢地赞美圆明园,“在中国园林里,眼光绝不会疲劳,因为它几乎总是被限制在同视力范围相称的空间里。你看到了一个景,它的美丽打动你,使你迷醉,而走过几百步之后,又有新的景在你眼前呈现,又引起你的赞赏。”

  传教士们不吝赞美之词的书信一经公开,立刻燃起了欧洲的中国园林热,欧洲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搜集中国园林资料,竞相仿造。1753年,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以外的夏宫建造了“中国宫”;1761年,英国人为威尔士公主奥古斯塔修建了一座中国宝塔,后来那里成为英国皇家植物园;巴伐利亚的路易二世甚至想仿造一座圆明园。

  从传教士的述说中走来的圆明园是神秘的、壮丽的、完美的。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中就写道:“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对于法兰西人而言,圆明园是一个不真实的梦境,直到1860年。

  战利品

  1860年,雨果在《见闻录》中留下笔记:“此时此刻,欧洲正在砸碎中国,这个可怜的大花瓶,早已满身裂痕了。”雨果所指正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事。在这次远征中,法兰西人不仅走进了传说中的圆明园,而且动手劫掠了它。

  当法国远征军推开大门,目瞪口呆地站在圆明园里,看到那些雕龙画凤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花园湖泊、灼灼生辉的珍宝,“他们一窝蜂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法国远征军总指挥蒙托邦将军和英国人一起组建了战利品挑选委员会,为拿破仑三世和维多利亚女王挑选最漂亮的礼物。疯狂掠夺3天后,在口袋里塞满了金子和珠宝的法国人撤离,留下身后满目疮痍的圆明园。10天之后,英国人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成了废墟。

  在法兰西史学家和贵族们对远征大唱赞歌之时,1870年雨果却在《全民公决》中指责拿破仑三世:“联合英国给中国看看欧洲这个文物破坏者的形象,用我们的野蛮行径让野蛮人目瞪口呆,和毁损帕特农神庙的额尔金的儿子合伙焚毁圆明园。”此时,作为拿破仑三世政敌的雨果并未意识到,圆明园是中国皇帝的虚荣,1860是法兰西皇帝的虚荣,正是这两份虚荣最终成就了法兰西收藏家的虚荣,包括雨果。

  收藏品

  就在雨果写就著名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斥责“两个强盗”的4年后,1865年3月30日,雨果在手记中写道:“买下一大批中国丝织品,卖主是个参加过远征军的英国军官,东西是他从中国皇帝的圆明园中抢来的。”在雨果根西岛的“高城居”里,至今还挂着用圆明园丝织品制成的天幔。在雨果为情人朱丽叶设计的厅室里,则摆满了佛像、瓷瓶、陶器等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这些大部分来自圆明园。

  当然,圆明园珍宝的最大收藏家是拿破仑三世。他将从圆明园得到的珍宝交给了以艺术品位闻名欧洲的妻子欧仁妮皇后打理。为了陈列这些来自远东的艺术品,1863年,欧仁妮皇后下令整修了枫丹白露宫底层面对的池塘、英国花园和喷泉庭院的4个大厅。从此,圆明园的珍宝就躺在法兰西皇帝的寝宫里。当然,除了枫丹白露宫以外,法国各地的博物馆也珍藏了来自圆明园的战利品。

  虽然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振臂高呼:“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劫掠的中国。”但时至今日,这仍是天方夜谭。谁也无法否认,1860年远征的法国军人都凭着在中国的战利品发了财。

  实际上,几乎所有洗劫圆明园的当事人留下的资料里都不讳言掠夺了圆明园的财富,但他们矢口否认火烧圆明园,并异口同声地谴责英国人的放火是“哥特式的野蛮行为”。

  1864年,法国《环球》杂志刊发了汉学家鲍吉耶的文章《探访圆明园》,用详实的图片和文字呈现了圆明园的原貌;1867年,在巴黎世博会上,法国人造出了圆明园的仿作;1872年,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亲自前往北京参观了圆明园废墟,他书里描述了繁华落尽后的圆明园创伤:“低处静静的湖泊里,开满了荷花,横卧着一座高大的石桥,与岸边满目疮痍的景色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具有中国情结的法兰西艺术家、文学家和哲学家而言,圆明园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一个神话的历史;但对于大部分的法兰西人而言,它已经退化为《小罗伯尔词典》里一个符号式的词条:“圆明园——最光明之园,中国皇帝夏天的行宫……曾是‘万园之园’,占地350公顷,它藏有大量无价之宝与图书……1860年整个园子被法英联军洗劫,随后又被额尔金爵士付之一炬。”

  杨程屹(摘自《看历史》杂志2010年10月刊)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