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调查:7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红人的产生出于炒作

2010年11月08日 14:32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的话:今年10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辽宁大学文学院和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间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整个调查问卷包括近百个问题,并且面对面采访了其中的40名学生,最终完成了这组系列报道。

  我们的问题包括:如何评价网络红人、网络流行语、网络热帖等这些网络现象?网络上大量的信息,是资源还是负担,有多少无用信息和垃圾?网络带来信息使用的便利,同时是否又成了学术造假的推手?它是让文学走下了殿堂,还是遮盖了文学经典的光芒?它让人们之间更近,又让人们之间更远?对网络最为热衷的“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是如何认识网络诸多现象的?

  给这些问题一个量化的答案,我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了解网络带来的改变,即使要变成“电脑前的土豆”,也要是“拥有羸弱身躯与磅礴灵魂的、在思考的土豆”。

  走红原因:炒作

  在对网络红人的问卷调查中,7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红人的产生是出于炒作,可能是媒体炒作、红人自己利用网络炒作或找策划公司炒作。另有28%的人觉得,网络红人的出现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51%的人认为普通人成为网络红人后能够得到受关注后的自我满足感, 45%的人认为是为了利益,31%的人认为是追求名气,8%的人认为成名没有任何用处。人们对网络红人的平均关注的时间越来越短,红人在大众眼中的价值也越来越低,因为也许你关注的红人就是策划公司推到你面前的,比如凤姐、贾君鹏。在调查中,受访者也普遍认为,人们之所以关注网络红人,更多的是因为追求娱乐性或者仅仅是因为无聊。

  评价红人:“网络宠物”

  过多红人以“雷倒众生”的面貌出现,以至于人们提及网络红人,马上想到的是凤姐之类,而忘记曾经走红网络的也有符合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在对网络红人的评价这一开放性问题中,20%的人写下“无聊”一词,12%的评价是低俗庸俗,28%的人认为网络红人是在网民娱乐化助推下,娱乐大众的 “网络宠物、小丑”,21%的人对其评价是为了某种利益的炒作行为,只有12%的人持相对温和的态度,认为网络红人中存在才华型、实力派、“被成名”等。

  未来难测:易碎

  如果说一开始的“丑”让我们习惯发现美的眼睛暂时一亮,那么现在,过多的恶搞型、雷人型的红人出现,我们又不得不遭遇“审丑疲劳”。对于网络红人的未来,8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时代,红人是“易碎的”,只能是一时之红,就像听笑话一样,听众的品位也随之不断变化。 9%的人认为网络一直发展,红人就会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出现,满足网络上的求异求奇、快餐化、泛娱乐化的品味。 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红人有些可以凭借个人能力红得长久一些。

  怎样走红让人尊敬:靠自身价值

  在调查中,10%的人选择如果能在网络上成名,任何方式都行,但是这个“任何方式”,并不代表他们完全赞成只要出名就好,不在乎任何恶名。 90%的人选择一定要是正面典型,如因有用的帖子、专业领域的才能等而受关注。有8%的人希望通过网络成名。 25%的人会希望成名后受到政府的关注,20%的人希望获得同学的关注,20%的人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50%的人希望受到家人朋友的关注,45%的人希望受到企业的关注,15%的人希望受到娱乐圈的关注。

  交锋

  网络红人是娱乐还是审丑?

  辽宁大学文学院学生陈立勇:因为社会文化层面的多元化,经济利益的导向会使有些人选择自我炒作,而这些人成为了提供大众娱乐性享受和谈资的娱乐型红人。但是网络红人有很多种,比如有娱乐性的、专家型的、文学类的。红人随着社会发展,能够持续走红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是纯专业性的红,我可以接受;要是娱乐性的,还是算了吧。

  辽宁大学文学院学生张强:草根明星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并利用这样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或达到了其他的一些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批判他们呢?草根在不利的生存境遇下,因为不具备其他的“出位”途径,只能出丑、出怪,这是不得已的生存方式。精英把网络红人的影响严重化了,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权利。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戴璐:外国众多的网络红人很多是展示自己独特能力的,比如韩国的iPhone女,凭借的是将三四部iPhone像话筒和乐器一样自由自在地应用和超强的唱功走红全球。中国的网络红人中很多像芙蓉、凤姐式的人物,通过形象和语言挑战人们的普遍行为规范。从个人角度来说,是这些人期待不通过什么努力而一夜暴红;从媒介角度来讲是有幕后推手和媒体借机炒作;而从公众的角度,审美疲劳和娱乐化的倾向,使大家对丑开始关注。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叶俊:网络红人多是媒体炒作、红人自己利用网络炒作或者策划公司炒作。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忙着读书、就业,各方面压力很大,渴望空闲时在娱乐层面消遣一下,寻找发泄的渠道,这就是网络红人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土壤。红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留下什么东西,只是一个时机一个话题的热闹,即使层出不穷,也仅仅提供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当然,也可能让某些人效仿,影响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审美观,这是需要注意的。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刘军红:网络红人不都是低俗的,也有正面的。比如奥运圣火传递时的火炬手金晶,汶川地震时的可乐男等,网络红人也可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孔庆帅:以前人们说,网络文化火不过“三”,也就是说一种网络现象火不过三年。现在,这个“三”已不是三年,可能是三个月或者三天,受众在不断地追求下一个信息点。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孙瑶:网络红人能够红起来,或者是体现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河北大学撞人案中的李刚;或者具有独特个性或特点,比如凤姐、小月月。这些红人满足了受众的某种需要,即使某些时候是合乎娱乐性的口味。受众需要一些途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网络为这些需要提供了平台,进而催生了网络红人。

  本报记者/关艳玲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