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廖一梅写作只考虑内心追问 不把写作当谋生手段(2)

2010年11月16日 18: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了广告投放,他必须把剧本加长,这是圈内的惯例

  黄珂最早的剧本设计并不是观众看到的30集,而是24集,他觉得再长就拖沓了。

  他的创作虽然得到了投资方的尊重与支持,但首先在剧本的篇幅上便不由自己。按照电视剧每天播放2到3集的速度,放到20集时,正是广告效应最佳的时期。过短的剧集不利于推广宣传和广告投放,因此按市场的要求,电视剧拍30集是必须的。编剧显然要遵循圈内的惯例,于是,黄珂最终设计为26集剧本,拍出了30集。

  一个电视剧24集,令人联想起美国电视剧拍一季的长度。黄珂果然对美剧赞赏有加,他说,悬念是电视剧的关键。美剧是一周播一集,那一集要让观众惦记着下一周接着看,那得拍得多精致、悬念得多强烈?而中国的电视剧一天播两三集,萝卜快了不洗泥,难怪这个行业很多剧挺为难观众的。“我也只能说自己在做的时候,尽量做得好点,泥少一点吧。”不经意间,他说出了中国电视剧粗制滥造的一个原因。

  黄珂的“萝卜”泥少一点,除了体现在他对情节强度的追求上,还有他对细节的追求。“剧中人必须煞有介事。”他以此来解释自己剧中为什么对武器、追踪、电话交换机、药物等技术细节描述得那么专业:“有了充分的细节,情节、人物就会可信。”

  黄珂对侦探类作品痴迷,有不少积累,此外他觉得专业编剧必须写什么得像什么。他说自己正在写一个涉案剧,里面有食物中毒的情节,他特意找了大量资料、咨询专家,问清楚北方地区什么毒蘑菇能够混在日常的食物中,中毒后什么症状,急救时医生会采取什么手段、用什么药物,这些都清清楚楚写在剧本里。扎实的细节构成了扎实的情节,就算最后剧集被拉长,有扎实的剧本基础,加上导演的功力,情节也不会水。

  让导演和演员有二度创作的热情,又能创作得舒服,而剧本的根本却难以动摇

  《黎明之前》剧本完成之后,导演刘江给黄珂提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意见。之后,演员进组,刘江把黄珂请去开剧本讨论会。一到现场,黄珂吓了一跳:除了饰演谭忠恕的林永健还没能到组,剧中但凡有名有姓的角色全到了,全都认真地等着开“剧本批判会”呢。黄珂开玩笑说自己登时“如芒刺在背”。

  讨论会一开两天,所有演员都提出了对自己角色的质疑,导演刘江“打倒编剧”和“在剧本的尸体上拍摄”的工作作风在此得以体现。黄珂非常自信的是,自己的剧情非常强悍,大家喜欢,也无法从根本上“打倒和推翻”。大家一起沟通得也很好,完善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于是,综合了导演和演员的意见,他把剧本改了一稿。

  黄珂澄清了剧本“改了几十遍”的说法。他说,的确拍摄时剧本不断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改。因为编剧最初并不知道拍摄的状况,也不知道演员是谁,肯定要根据现场的一些状况进行调整。比如饰演谭忠恕的林永健提出,应该给谭忠恕加一个老娘。起初黄珂并不觉得有加角色的必要,后来慢慢琢磨,觉得这是点睛之笔:一是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娘落实谭忠恕与刘新杰的兄弟情,二是老娘突然被从老家接到上海的情节,既可以表现国民党撤退台湾,又可以表现谭忠恕的不自由,还可展现老人不舍故土的沧桑情怀。

  于是,剧本前前后后改了些情节,黄珂认为都在自己可控制的创作范围之内。他说,剧本是要面临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的,要让这种二度创作在合理的限度之内,首先自己要提供一个好剧本,既让别人有创作的热情,又让人创作得舒服,剧本的根本却难以动摇。

  演员可以把台词当作漱口水,吐出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DNA,但是他一定要够强

  黄珂原本在电影学院学的是导演,编剧却先当出了名堂。“我有自信,我的剧本是让剧组的人二度创作最轻松的。”他说,“但是电视剧一定是集体创作,一个人的脑子是不够用的。最终一个角色的成功,一定是编剧加导演加演员的创作加在一起的。”

  他说,编剧就好像裁缝,做的成衣要让演员穿得合身、协调,必须得让导演演员自己调试,“这我不能干涉。演员不是机器,观众也要感受演员的个人魅力,所以演员可以给角色添加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在《黎明之前》中,饰演刘新杰的吴秀波就给角色添加了不少细节和台词,比如刘新杰爱说的“撒由那拉”(日语“再见”)。黄珂认为这个设计非常棒,因为谭、刘二人最终的命运是分手,这句台词不仅让人物有色彩,在最终兄弟分手时也成了点睛的话。

  “电视剧和话剧不一样,话剧是语言的艺术,是编剧心里沉淀了很久才出来的东西,而且场次少,时间短,所以话剧的台词是不容修改的。但是电视剧不一样,我们允许二度创作。”尽管如此,黄珂还是认为:“演员可以把台词当作漱口水,你吐出来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DNA,但是你自己一定要够强,否则加得不好,也是丢你自己的人。从另一方面说,我也得保证自己写的台词是高汤,保证你愿意一口吞下去,还营养丰富,这是一个合格编剧应该做到的。”

  盛传有演员在拍戏的时候曾经改了剧本上的一千多场戏,黄珂说要是谁这么改自己的剧本,自己也不干,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剧本能让演员演得很舒服。

  既让人改不动,又不是捆住人的绳索,能让人在里面翻跟斗。这就是黄珂对于最佳电视剧本的定义。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