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大历史教授王晓秋谈东亚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

2010年11月17日 19:1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历史学家论述近现代东亚各国发展的历史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军国主义的道路,战后经济振兴的原因分析

  ■中、日、韩三国应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演讲者:王晓秋

  ■演讲话题:东亚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等

  ■演讲者小传

  王晓秋,祖籍江苏海门,1942年出生于上海市。1959年—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1998年任北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晚清史、中日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启示录》、《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等九部。还主编了《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四部。

  东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是现存唯一延续不断的人类古代文明。到了19世纪东亚文明由盛极转衰之时,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和挑战,东西方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可以说19世纪中叶,中、日、韩三国近代化启动的时候,基本上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尚有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机会。三国统治者先后进行了类似的近代化改革,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朝鲜的开化运动。然而到19世纪末,三国已经走上三条不同的道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朝鲜沦为殖民地,而日本却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清王朝缺乏变革意识,错失近20年改革机遇

  中国是西方列强冲击的主要对象。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东亚最早被西方用武力打开门户的国家。但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愚昧无知,缺乏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鸦片战争后错失近20年改革机遇。鸦片战争结束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当时统治者把它称为“万年和约”,认为可以保一万年的太平,所以他们仍然苟且偷安、麻木不仁,过着享乐腐化的生活。他们对西方的冲击反应迟钝,没有及时地改弦更张。

  外力的冲击往往可以刺激一个国家的改革,但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没有这样做,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才不得不启动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启动,如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马上启动,中国的改革就可以提前20年。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办工厂、建海军、办学校、派留学生,这些应该说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它根本的指导思想是用西方技术维护封建体制的“中体西用”,制约了改革的深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洋务派创建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又引发了瓜分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实行清末新政。她改革官职、废除科举、操练新军,应该承认这些也是近代化的措施,但是毕竟已经不能挽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了,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化努力又被军阀混战延误,再遭日本侵略所打断。中国在半殖民地深渊中越陷越深。

  ■朝鲜在日本操纵下搞改革,终归失败

  朝鲜历史上将西方的冲击称为“洋扰”。虽然李朝统治者也产生过危机意识,但对危机反应比较迟钝,一旦西方军舰被打退,他们又高枕无忧、不思进取了。

  当时朝鲜的统治阶级叫作“两班”官僚,所谓的“两班”就是文官和武官。1876年爆发“江华岛事件”,朝鲜门户被日本打开,日本用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当时朝鲜的统治阶级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叫做开化运动。推动开化运动的官员叫开化派,开化派又分成两派。一派是所谓的激进开化派,他们主张全盘仿效日本明治维新,而且企图依靠日本的势力来推进改革。激进派在1884年发动了一个政变,叫甲申政变,这个政变劫持了国王,杀戮了大臣,结果迅速地失败了,当时清朝也派军队去镇压。另外一派是温和改革派,它主张仿效中国的洋务运动缓进改革,并且维持和中国的宗藩关系,主要依靠中国的势力。

  19世纪90年代,列强在朝鲜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1894年爆发了朝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学农民战争。他们提出的口号是“逐灭倭夷”、“尽灭权贵”,就是要赶走日本和西方侵略者,打倒权贵,最后被政府军和日本军队联合镇压了。开化派后来又在日本的支持下,搞了两次改革政变。1894年的叫“甲午更张”,1895年的叫“壬午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他们在日本操纵下,监禁了国王,杀害了闵妃,这样它也失去了人心,很快失败了。

  1897年朝鲜的李朝政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国王改称皇帝,企图通过改国号加强专制的皇权,提高它的国际地位。但结果不仅不能维护独立主权,反而进一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04年,日本通过《韩日协约》把韩国变成了它的保护国。1910年还逼签了《日韩合并条约》,从此以后,韩国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根据韩国学者的研究,当时韩国纯宗皇帝没有签字,是当时的总理大臣李完用在上面签的字。所以现在韩国正在追究韩奸的历史责任。

  ■日本的迅速发展与掠夺、牺牲亚洲邻国的主权利益分不开

  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能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我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条:

  1.江户时代发展的基础和特色

  日本并不是在明治维新时一下子就发展起来的。日本在江户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日本的体制跟中国不太一样,它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幕藩体制。藩主实际就是各个封建领主,他们有一小块自己的领地。因此日本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领主制土地制,这更容易产生资本主义。

  日本的国门是被美国的舰队打开的。美国培理舰队于1853年、1854年两次抵达日本,最后打开了日本的门户。开国以后,日本统治者感到严重的民族危机,所以从中央的幕府到地方上各个藩都开始进行改革。所以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已经在搞幕藩改革了。

  当时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给日本敲响了警钟。这一点日本的学者也承认。正因为有了中国鸦片战争这个前车之鉴,才使得日本的统治者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

  2.日本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日本维新势力以天皇为首,以中下级的武士作为骨干,以地方上的强藩作为后盾,而且得到很多农民、市民、商人的支持。维新势力大大超过了幕府的守旧势力。维新派利用幕府内外交困的条件,抓住了机遇。当时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列强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的局势发展,没有更多精力重视日本。所以当时就有日本学者说,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英法早就对日本大动干戈了。

  过去我们有个误解,以为明治维新完全是一个和平式的改革,实际上倒幕维新也经过战争,日本历史上称为戊辰战争。这场战争打得也很激烈,死了很多人。只是最后打到江户(今东京)的时候幕府军投降了,之后建立了明治新政权,利用国家的力量,推行了各项改革措施。

  3.明治政权全面地逐步地推行了资产阶级的改革

  1871年,明治政权刚刚建立,就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在使节团内。他们到欧美12个国家考察一年多的时间。“岩仓使节团”的口号是“求知识于世界”。他们通过考察明确了发展方向,就是要全方位地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回国以后他们制定了三大政策,“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还制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脱亚入欧”,即争取与欧美列强联合,掠夺亚洲邻国。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了帝国议会。标志着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

  4.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与掠夺亚洲邻国是分不开的

  通过《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实际上是2亿3150万两,我特别查了日本的财政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用来扩军备战、发展海陆军和重工业了。这使得它的工业基础大大地加强了。还有一部分用来开发殖民地台湾和朝鲜,再有一部分作为教育基金和天皇的经费了。

  日本还利用这笔赔款把它的货币单位从银本位转为金本位,从而进入到世界金融贸易体制里。同时它通过掠夺、榨取殖民地的资源、原料、农产品、劳动力等等,进一步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以后又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它不但对中国、朝鲜,还对东南亚各国进行掠夺,这就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其重要的原因是屡次发动侵略战争得手致使野心膨胀。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成为亚洲的暴发户。后来又参加八国联军,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分得一部分赃款。

  所以近代东亚历史的巨变,东亚三国近代的三条不同发展道路是非常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