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忆父亲李立三:热爱家庭 偶尔“心眼儿小”(图)(2)

2010年11月18日 16:4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66年家人和父亲李立三最后一张合影(右起依次为李英男、李立三、李莎和李英男之妹李雅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兴趣广泛、热爱家庭

  偶尔也有“心眼儿小”的时候

  现实中的李立三兴趣广泛、关心家庭、热爱生活。“父亲总会在空闲的时候带我们一大家子去看看电影、演出、话剧,也看画展和芭蕾舞,就连篮球等体育比赛也常带我们去看;他一直注重我们的素质培养,关心我们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父亲的湖南口音太重,他担心自己要是和我们说汉语,会把我们带坏,所以从小就和我们讲俄语,一直到上大学,我和父亲从来没用汉语交流过。”她兴奋地告诉笔者,她知道父亲李立三这么做是想让她学好俄语,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并没有现在所谓的个人发展的考虑,但是现在的她显然是“尝到了甜头”,所以她从小也是这么培养她的两个儿子的。

  “我们的家庭生活也很有意思。小时候,我们和奶奶、姥姥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是湖南人,姥姥却是俄罗斯人。生活习惯相差太多,但父亲考虑得都很周到”,李英男饶有兴趣地说,“我们家用餐时,总是很‘麻烦’。每天中午我们吃俄式菜,晚上吃湖南菜,另外给姥姥和奶奶单独准备,姥姥要多加点奶制品,奶奶则多放两个辣椒。”

  “奶奶、姥姥的生活习惯倒是好解决”,她接着说,“其实父亲有时候也很有‘火气’,记得爸爸妈妈新婚不久,就去黑海之滨疗养。妈妈比较年轻,她比爸爸小14岁呢,那时候她比较爱跳舞,父亲却不会。在苏联,几乎每天都会有些小舞会,妈妈又总愿意参加,谁请她,她就和谁跳,爸爸坐在那儿直憋气,一次两次还行,终于有一天爸爸‘爆发’了,可是妈妈觉得跳舞很正常,没什么,甚至还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会‘爆发’。后来,父亲对此没办法阻止,干脆也去舞蹈组学跳舞去了,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妈妈的唯一舞伴。”李英男笑着告诉笔者,他的母亲李莎后来不止一次地和她聊起了这个话题,“妈妈说,刚认识爸爸的时候,爸爸显得文静、持重,她不知道这是中国人在开始时总会有些含蓄的传统,后来知道他真实的性格反倒更喜欢,当然随着爸爸年龄的增大,他的这些‘火气’和棱角也就渐渐消磨了。”

  1946~1949

  父亲紧张而忙碌的工作1946年元月,李立三离苏回国,任军调部东北三人组成员、首席代表。“父亲回国后首先去延安见了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后来又去南京见了周恩来,当时中央就给他安排了这个工作。”李英男告诉笔者,这些虽然不是她直接的记忆,但是由于她母亲李莎在接受采访和写文稿时总是用俄语,所有的翻译工作又都是她做的,所以她也很清楚这些事情。“1946年夏,父亲去了哈尔滨,参与了同美蒋反动派发动内战阴谋的斗争。直到1946年秋,他才结束了工作。接着他又去东北局负责对外联络工作,担任对外联络部部长、城市工作部部长,参与了长春和平解放的敌工工作。1948年夏,父亲主持筹备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从此又开始主管工会的事情。上世纪20年代他就是全国著名的工人领袖,多年后又重新回到工会工作,他非常高兴。”

  “父亲在1948年底从沈阳去西北坡参加会议,他是作为东北局的代表。后来毛主席要求父亲和他一起进北京。4月初,我和母亲也来到了北京”,回忆着李立三回国后的工作历程,李英男的眼角开始有点湿润,“进城后父亲主要负责全国总工会、劳动部的组建及新政协筹备会,另外也承担其他一些工作。记得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国共谈判,那时是张治中带队来的,国民党代表团住在北京六国饭店。由于代表团成员中有好几个是湖南人,其中的刘斐,还是父亲小时候的同学和密友(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专门拜访过他),因此父亲虽没有在会场参加谈判,但却在会下协助周恩来做了很多国民党代表团的工作。当时我们也住在六国饭店。因为我妈妈是苏联人,父亲怕外界会有各种猜疑、对谈判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妈妈下了禁令,不让她随便出屋露面。”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