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标签化“80后”背后的误读与失范

2010年11月21日 10: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生于1987年,按现在再通常不过的说法,我是一个标准的“80后”。不过,我却一直对“80后”这样的称谓不太认同。每当见到媒体上谈论“80后”如何如何,无论评价是褒是贬,我总是本能地持有几分警惕。

  也许有人会本能地认为,身为“80后”质疑人们对“80后”的评价,是听不进老一代人的忠告。但事实上,我并不否认我和我的同龄人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对于切中要害的指点与告诫,我们完全可以虚心接受。我所质疑的,并非是人们对“80后”的具体评价,而是评价的方式和逻辑,说得再明白一点儿,是类似于“80后”的标签化手法,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误读与遮蔽。

  这种标签化的手法,将十年间出生的人全部归为一类,贴上统一的标签,“80后”。在这个“大标签”下,人们又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贴上许多色彩各异的“小标签”。每一个标签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难免偏颇和片面,难以勾廓出一代人的真正面貌。这并非人们的眼光不够精准,而是“标签化”的必然结果——构成“80后”的,并非若干清晰明确的概念,而是无数性格各异、蕴涵丰富的个体。试图以全称化的语词来对众多个体进行整体性的描述与评价,其结果难免走进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死局。

  标签化的做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评价的偏颇失准,更是由此所引发的人们对于一个群体的误读和偏见,乃至排斥和鄙视。属于某个“大标签”范畴下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做错了事,被赋予某种“小标签”,于是人们便想当然地认为具有和他们同样“大标签”的人也同样具有某种恶的属性,由此形成一种偏见,与事实相偏离。

  值得注意的是,标签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负面后果,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无心之失,而是有人刻意所为。“80后”如果只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倒也无可厚非,但一些媒体制造这个概念却是为了炒作话题。面对这样一群正在逐渐步入社会舞台中央的年轻人,媒体对其进行评价时应该秉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或许,我的不少同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自己还在被媒体上“浮躁功利”、“无责任感”、“过于自我”等负面评价搞得头晕目眩之时,“富有热情”、“尊重规则”、“乐于奉献”等诸多赞誉又在瞬间被加在了身上。“垮掉的一代”的骂声尚未散去,“鸟巢一代”的美称已然迅速席卷网络。面对突如其来的美誉,我的同龄人们除了感到兴奋,或许还有几分困惑和不解:我还是原来的我,怎么媒体的评价会突然判若两人?

  在这个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中,一些原先对“80后”进行猛烈抨击的媒体,后来却对褒奖之词也毫不吝惜,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诧异和不解。而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还是那群年轻人,他们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便说明,要么是媒体现今的追捧过于夸大,要么是之前的声讨言过其实。

  其实媒体为“80后”贴上的标签会使社会加深对青年的片面认识,形成刻板印象,进而影响到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判断。这不,“90后”正在接受的质疑与非议,看上去是不是有些眼熟?何 瑫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