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流行语是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

2010年11月22日 11:0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有人叫好,说这个标题读来感觉“给力”,也有人说权威媒体这么遣词造句不够严谨……这次的争议,再次凸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网络热字、热词和热语在内的流行语正“给力”人们的现实生活。

  这让我联想到日前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份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课题组编写的报告,今年已是连续第5年发布。和往年一样,本年度报告中也收录了诸多有代表性的热字、热词和热语,即流行语。有些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语言现象不过是一时的时髦,如果接纳进现代汉语系统,会破坏语言的“纯洁”和“规范”,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公布,是“不得体”的“小题大做”。这种失之狭隘的观点反复申说了好多年——年年有流行语新冒出来,年年就有人老生常谈。其实语言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在语言三要素中,又以词汇对上述变化的反映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因此,流行语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值得关注也值得研究。

  “语言与社会共变”

  流行语记录着社会变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社会语言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之后经济改革启动,“市场调节”、“关停并转”、“个体户”、“中外合资”等一系列流行语又扑面而来。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围绕他的名字派生出了一系列流行语汇:“Obamamania”(奥巴马狂),“Obamination”(厌恶奥巴马)、“Barackstar”(奥巴马气质)和“Obamaphoria”(奥巴马带给人们的愉悦感)等等,都用来形容人们对奥巴马竞选过程以及最后当选的反应。流行语对社会变化感知的敏锐度与应变力是极为突出的。

  一些流行语具有丰富的含义,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有时,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这并不会削弱它,反而能增加这些词语的意义张力。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山寨”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同时有人解释“山寨”为一种奢侈品趋向的妥协,是追慕的表现形式,还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众多对“山寨”的解读,使得这个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丰富起来,“山寨文化”、“山寨现象”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

  丰富汉语表现力

  与一般的新词语不同,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们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

  在形式上,流行语可以是一个词素,如“裸~”(如裸婚、裸官);也可以是词、词组或短语,如“隐婚”、“食品安全”等;还可以是句子或格式,如“今天你____了没有?”以及入选今年《绿皮书》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等。

  在含义上,流行语相当丰富,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其含义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晒”。这个 “晒”来源于英语的“share”,是“分享”的意思,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蔚然成风。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于2006年9月在其博客上公布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样“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汉字“晒”也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晒”的内容则不断推陈出新,被“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新年打算,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汇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对汉语现有语汇的贡献可见一斑。

  当然,流行语的影响也并不总是积极的、正面的,个别流行语失之粗俗甚至下流,有些过于怪诞的流行语的使用给交流带来了障碍。但是,如果“一刀切”地把流行语视作语言“纯洁”和“规范”的破坏者,在学理上说不通,在实践中恐怕没几个人会响应。

  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众声喧哗”中对“众生喧哗”作着真切表达。流行语带给我们的,是多元文化的丰富魅力与多彩生活的蓬勃活力。

  张蕾(作者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