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著名宪法学者蔡定剑逝世 泣血所指为宪政而奋斗

2010年11月23日 09:2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55岁,几乎还是年轻人,去年今日,先生“每个人都是改革的缔造者”的教诲,曾令无数人动容。这么多年来,面对无尽苍茫的沉默与遗忘,蔡先生无怨无悔,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演讲,都是那样感人至深,因为,那里面充斥着一种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所渴望,那就是永不放弃的理想主义,以及绝不低头的坚持。

  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先生的信心?究竟是什么,让他的希望之火,如灯塔一般,在暗夜中燃烧?

  荆棘路,无悔路,先生的背影,铭刻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伤痕、悲情、坚持与奋斗,当他离去时,人间还有太多的遗憾,在等待答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几年前,学者熊培云先生与蔡先生在珠江一起坐船,叙同乡之谊,纵论当下。那时蔡先生已重病在身,时日无多,仍念念不忘推进宪政,认真地在为演讲撰文,在微博中,熊培云回首曾经,感慨地写道:想起约翰·霍普的著名演讲,蔡先生问的一定是,“如果我们不在为宪政而奋斗,我们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先生已逝,但他泣血所指的方向,必将因一代一代后人的经过,而成为通途,因为这条路通向人性的尊严,通向心灵的自由,不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与幽暗,沿着这条路,我们终将走出困境,终将汇入人类共同的明天。

  蔡定剑

  著名宪法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研究所所长;兼北大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洪范法律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有:《国家监督制度》、《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等,主编《中国宪法精解》、《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等。

  学者王俊秀:

  蔡先生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

  我和蔡先生接触不多,一起参加过几次学术研讨会,在我印象中,蔡先生温和、低调且理性。

  蔡先生曾参与人大立法工作实践,有突出贡献,以后回到学术领域,著述甚丰,有较大影响。蔡先生的去世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认为原因有四:首先,蔡先生对我国立法程序、脉络、机制等非常熟悉,堪称学界翘楚。其次,从政界回到学界,这个转身让大家看到了他的坚持。第三,近几年来先生勇于担当,他在很多公共事件中的评论得到广泛好评,是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第四,先生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感人至深,即“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充分表达了一代学人的悲情。

  时势造英雄,蔡先生属于他的时代,痛惜蔡先生英年早逝,与人们对宪政话题的关注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蔡先生堪称榜样,相比之下,当下许多人则显得“愤怒有余,理性不足”,因为从公共性角度看,他们与人民主动结合得比较少,从知识角度看,又显得有些浮躁和不够扎实,当然,这些愤怒与非理性大多是背景与压力造成的,但大家也应该反省,既无“公共”,也无“知识”,就会失去立足的根本。

  毫无疑问,蔡先生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在今天,少数学人动辄以这“模式”那“奇迹”来忽悠人,放弃了对人类基本价值的坚持与尊重,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特别需要蔡先生这样的学者站出来,从法治的角度,来为读者做出清晰的解答。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正在从注重效率,走向注重公平,从经济改革层面,走向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等诸多层面,时代呼唤着更多的公共知识分子能够涌现出来,蔡先生这么年轻就去世了,后来的学人,应秉承先生的精神,将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

  学者叶匡正:

  蔡先生的研究与我们每个人有关

  蔡先生去世,在知识界反响很大,但普通读者关注较少。因为在大家看来,宪政是一门太专业的学问,与自己无关,这其实是一种误会。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而政治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集体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与每个人都相关。即使你是家庭主妇,你每天去买菜,你也会奇怪为什么这个涨价那个降价;你也会权衡,是该把孩子放到贵族学校还是放到普通学校,只要选择存在,政治学就存在。可为什么大家忽略了呢?因为大家把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口号,等同于过去某些时代强加给个体的那些意识形态,故而本能地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

  在今天,不仅是年轻人不喜欢谈政治学,连一些文学家、艺术家也标榜自己远离政治学,其实他们远离的是空洞的口号,不可能远离真正的政治学。因为我们总在表达,总在关注,总在和世界发生关系。当黄色的花朵铺满胶州路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和一种声音,就会促成反思。

  在今天,年轻人更现实了,但你总要去想如何才能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如何不这样辛苦工作,也能实现理想?如何才能更有尊严地生活?凡此种种,只有你努力去思考和探索,你才可能得出答案。

  当然,大家不关注,也有客观原因,一是国内宪政学者不多,二是发表相关文章的公共媒体比较少,学者与读者之间距离较远。蔡先生的文章,我读过很多,他不仅在专业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公共媒体上也写了很多东西,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生活中的蔡先生很谦虚,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学问,谈吐文雅。作为专业学者,发言往往比较拘谨,而蔡先生则做得非常出色,他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传播渠道比较窄的前提下,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我们是一个单一权力体系的社会,在通往现代化的过程中,注定会充满艰难,不可能一朝一夕实现,只有不断渐进,逐步实现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宪政不仅仅是形式,还有更多的层面,因为权力的结构方式,也是民众发生关联的方式,在今天,应着力于推动这个关联方式的改变,包括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舆论监督等等,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这一点点的进步逐步积累起来,才能最终达成理想。在这条未来之路上,蔡先生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并为后来者指出了方向。

  学者熊培云:

  温和而执著的时代精神

  和蔡先生实质性的交往不多,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温和而执著的人,对于内心的坚持,他永不放弃。

  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大家都感到非常惋惜。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个主要的难题,蔡先生毕生致力于解决它,但离最终落实,显然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这就令人平添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伤感;另一方面,这对于力推超越困境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挫折,因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建设力量,蔡先生奋斗了很多年,但生前却未能看到那么一天,这也许是大家注定的命运吧,想起先生去世前的话,不免令人垂泪。这不仅仅是对个体遭际的感伤,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悲悯,所以我在微博中说,“为了结束这漫长的悲剧”。

  对于蔡先生的去世,知识界悲声一片,普通读者了解得不多,这其实也很正常,在今天,人们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没必要所有人都关注,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来关注一个学者,毕竟学者不是“快男超女”,不可能那么流行。而一个人的价值,也无法用关注的人多少来衡量。

  我想,只要真正关注他的人在关注着、在悲伤着,对于蔡先生来说,这也就足够了。

  陈辉/文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