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草根译者从“野蛮生长”到“登堂入室”

2010年11月24日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医学博士黄玉华翻译的美国小说《三杯茶》最近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不断现身,像他这样的业余翻译已经多了起来。《芒果街的小屋》《麦田里的守望者》《穿越时空的少女》《龙争虎斗》等引进版畅销书的译者,都和黄玉华有着一样的“身份”,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翻译只是出于兴趣和文化担当,人们送给这类译者一个统一的标识——“草根译者”。

  草根译者过去更多是在网上叱咤风云,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600多名译者在译言网参与翻译抗震救灾资料,1周之内翻译了10万字,从此名声大振。几年磨砺之后,这些活跃在网上的“草根”已经大有登堂入室之势,成为文学翻译队伍中不可小视的力量。

  “多亏了小二我才认识卡佛。”

  今年1月,美国作家卡佛名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译者是“小二”。这是继去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后,“小二”的第二部卡佛译作出版。

  “小二”本名汤伟,今年50岁,如今在上海一家台资企业担任高管。2006年时,汤伟从网络旧书店花高价买回一本卡佛小说,但他发现其中第一篇《他们不是你丈夫》的第一段就翻错了,“能不能蹭一点白食”翻成了“顺便看看能不能定点儿货”。而豆瓣网的“雷蒙德·卡佛小组”也在这时建立,汤伟加进去时只有3个人。

  为了让更多人也来看卡佛,汤伟开始翻译他的小说,并一点一点发到豆瓣网上。最近两年,这位被称为“美国的契诃夫”的作家终于在国内火了,汤伟3本小说译本接连出版,“雷蒙德·卡佛小组”成员也达到了4063人。汤伟的翻译也引来一片叫好声,作家小宝就称汤伟的译本是卡佛译本中最好的。有网友还写道:“多亏了小二我才认识卡佛。”

  和汤伟一样,最近许多草根译者的译作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从“地下”转到了“地上”,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说,目前该社推出的类型小说至少有一半出自草根译者之手。软件工程师“丁丁虫”,从去年7月到今年8月,一共出版了4本日本科幻小说译作。他在豆瓣网的“译者小站”上已经有了3000多位粉丝,风头甚至盖过了原作者。生化学博士潘帕出版了《芒果街的小屋》、《最初的爱情,最初的仪式》,就连作家毛尖也成了他的粉丝。

  “翻译的乐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如果要对这些草根译者贴些标签的话,或许下面一些词可供参考:时间紧、报酬低、理工科、海外经历、自由度高……

  时间紧是草根译者的共性。“丁丁虫”既要在软件公司上班,又要上同济大学的研究生,还要翻译科幻小说,每天翻译的时间大约只有一到两个小时。“不过,我已经练就了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翻译的本领。”

  草根译者的初衷更多的是爱好和兴趣。“丁丁虫”说:“目前大陆的翻译收入实在不能算高,文学翻译更比商业翻译低许多。如果为了稿费的话,倒不如去做商业翻译了。”而对于高管汤伟来说,翻译的收入更是微不足道,但是,“翻译的乐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事实上,这些译者的本职工作大多都是工程师、会计等,与他们的教育背景类似,就像汤伟所说,“和文学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觉得,“我们这些人都具有对文学近于发狂的热爱,翻译是向一个你喜爱的作家致敬。”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有理工科背景的译者在科幻、推理、侦探等类型小说的背景知识上,会比语言专业的学院派译者了解得更多。“丁丁虫”认为,文学翻译尤其是类型文学,学院派译者的关注度历来稍弱,而像他这样纯粹出于兴趣的草根译者恰好可以弥补这一块的不足。另外,类型文学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粉丝文化,学院派译者对粉丝文化不太了解,而草根译者往往就是圈中的一员,他们更容易引起粉丝的共鸣。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自由度高。“作为一个业余翻译爱好者,我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自由,而专业翻译家往往没有这样的自由,而且,我不需要以此养家糊口。”汤伟认为,如以翻译为生,肯定要有速度,不能像他一样,一本小说集可以翻译3年。

  “不能像九斤老太一样对待新生事物。”

  草根译者大多是从网上成长起来的,又并非专业翻译出身,免不了受到非议。

  有人就说,汤伟是学工科的,没有文采,没有灵气,翻译的小说死板、干涩。不过,汤伟感觉有些委屈。“批评可以,但要言而有实,比如某篇文章的第三段到第四段原文是怎样的,如实地指出来,但这样的批评很少。”

  也有人认为,草根译者是宝贵的资源,他们让文学翻译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一个行当有一个行当的盲点,另外一批人的加入,会带来新鲜的空气。”原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译林》杂志首任主编李景端毫不掩饰对草根译者的欣赏:“我接触过所谓草根译者,有的人甚至让我感到惊讶。不管怎么说,他们为萧条的文学翻译,带来了另一种希望。”

  “翻译家也是从‘草根’走过来的。”李景端对此最有发言权,1979年,《译林》刚刚创刊,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上映,李景端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小说引进呢?学院派译者没人有兴趣,李景端被迫到上海寻找草根译者,这一找,他发现另一片天地。“我从这些非专业翻译身上看到了潜力。”经过悉心培养,这些草根译者一个个变成了翻译家,如张伯然、许钧、孙志礼……如今全是翻译界响当当的人物。

  事实上,在文学翻译本来就不景气的时候,对草根译者“抠”得太紧本身就不明智。李景端说:“不能像九斤老太一样对待新生事物。”陆建德则笑着说:“大翻译家傅雷还出错呢,该放他们一马就放一马。”

  李景端指出,从长远来看,有眼光的出版社和相关部门还是应考虑将草根译者纳入翻译队伍中,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加强指导。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实习生 张浩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