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武汉欧式建筑见证历史 中德专家联手保护

2010年11月26日 0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武汉11月25日电 (张芹 胡信)位于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沿线的欧式建筑群落,是该市近代欧式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体现了19世纪西方建筑的各种风格,亦是武汉百年兴衰的历史见证。在当前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浪潮中,如何保护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建筑专家25日汇聚武汉,对此进行探讨,携手保护。

  据武汉市政府官员介绍,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位于华中地区九省通衢的汉口被迫开埠,英、法、德、俄、日等国相继在此设立租界,英国汇丰、法国兴业等诸多外资企业云集汉口,并大兴土木兴建了大批欧式建筑,规模堪比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历经百年风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市共确立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40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8处为欧式建筑。目前,武汉市在整合这片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拿出一片面积达3.35平方公里的沿江商务区,希望重塑老汉口往日风貌,区域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受到中外专家关注。

  如此密集的欧式建筑群出现在武汉这样一个内陆城市,让德国专家惊叹不已。“熟悉而陌生的感觉,如同回到自己的故乡一般。”德国著名汉学家、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自称1975年第一次来到武汉,就被这座城市中西结合的特殊建筑形式所吸引。

  阿克曼同时指出,历史建筑保护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的保护,而是对整个历史街区、风貌区的保护,这样才能体现出对一个城市文化、记忆的整体留存。过度改造、翻新历史建筑文物会减弱甚至磨灭武汉的城市特色,失去特色的武汉从建筑风格上将与中国的其他大城市毫无差别。

  德国建筑与艺术史家佛罗里安·齐默曼把历史建筑比作老人,针对翻新式的保护,齐默曼说,“老人应有老人的长相,把他化妆成年轻人抹掉岁月的痕迹会惹来嘲笑。老建筑也一样,要让人们从建筑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而不是重建成伪古建筑。”针对资金短缺问题,齐默曼建议,应将钱首先用于保持建筑主体结构,再逐步局部修缮。

  目前,德国专家已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对青岛路10号的原和平打包厂和坤厚里的更新设计进行研究,以期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风味。(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