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说:“绝学”不能绝 这是我们的根

2010年11月30日 08:1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者说:绝学不能绝

  日前,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揭晓,“和”字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而你知道吗,“和”字正是从甲骨文中找到最初踪迹的。作为参与评选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甲骨文专家王宇信对记者说:“你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就这样和绝学发生着联系。”

  认识绝学:它们是文化的基因

  绝学,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这个论断是由西夏文字专家史金波提出的,对此,甲骨文研究学者王宇信评价说:此言得之。他以甲骨文为例,说明绝学的文化功绩无法磨灭。他说:“世界三大文字只有甲骨文流传至今,与殷商同时期的古埃及新王国以及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都不如我们丰富。我们现有的15万片甲骨文,惟妙惟肖地刻画、演示着我们先人的生活状态。这些文字告诉我们的文化血脉源头何在,我们是从哪里而来。”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副主任萨尔吉告诉记者,目前梵文课已经成了北大本科生的公选课,课堂经常爆满,学生来自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系甚至国际关系学院。这些学生并非是为好奇而来,而是因为梵文是他们专业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梵文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一度盛行,对他们的文化影响至深,我们要和他们进行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必须了解他们的文化,而这就无法绕开梵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文化。对于佛教的研究必须依仗梵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厘清中国人是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更进一层,才能了解我们现在的文化基因是什么。”萨尔吉补充道。

  继承绝学:为往世更为将来

  绝学,除了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作用外,同样还与其他多种学科发生着联系。“比如,随着田野考古的不断发现,大量文物的释读恰恰需要古文字学一展身手。古文字学与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科如历史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常常要借助古文字学去找源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说。

  已逝因明学家虞愚曾以“玄奘法称遥可接,冥探正理报明时”明志,他一方面根据古代文献论疏,一方面与泰西逻辑学及中国名学互相参证,运用西方逻辑概念及意义,解释古因明学的术语,并把因明学引进至现代思想中,开启了学术新流。

  王宇信通过研究甲骨文发现,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文字,还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农业、医学各个方面的知识。王宇信说:“甲骨文中关于‘植物水分生理学’的记载至今仍可应用于农业生产。甲骨文中还有最早关于龋齿的记录,里面的医学分类涉及妇科、儿科、外科等等,与现在的医学分类几无二致,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社科院批准立项的15个绝学学科中,不仅有关涉中华文化的学科,还包括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古希腊文学等学科。对此,王宇信认为这些学科意义同样重大。他说:“‘绝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有资格也有能力从事世界文明研究。只有更多地了解世界文明,我们才能更多地掌握学术上的话语权。”

  为了绝学:就要呵护坚守

  绝学,是面临失传的濒危学科的统称,多因冷僻、艰深,被人视为畏途,不敢近染。“其实绝学早已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文化中,其意义非比寻常,必须有人来研究。”王宇信说。从事了几十年甲骨学研究的王宇信,一直都在坐冷板凳。记者曾去过几次王先生位于方庄的家,满是书籍和资料的房间兼做书房和客厅,若客人一多,便推开茶几上的书,权作沙发。这位老学者就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从事甲骨文研究,他坚定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根,这里面有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同样作为著名学者,李学勤向记者回忆起32年前中国古文字研究所刚刚成立的情形:几位年近耄耋的老先生和三两个年纪尚轻的小伙子,在冷冷清清的会议室里筹划着古文字学的未来。“那时没人重视这个,为了让媒体关注,我们还专门发表了一个声明。”李学勤至今仍然感喟万分。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是学术界的顶尖专家,他们用一生的时光传继着、呵护着微弱的绝学之火。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置身其中的学者,都像王宇信、李学勤一样坚信着:绝学不能绝。记者 柳 霞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