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阜阳一革命遗址成学校工地 文保部门交涉无效

2010年11月30日 08:52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革命遗址成学校工地

  当地文保部门曾就此多次与建设方阜阳三中交涉,但均未收效

  位于阜阳市颍州区的刘氏宗祠在抗战时期,曾是皖北特委机关刊物“淮溜报”的创办地。在去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座祠堂被当地文物部门认定为皖北革命遗址,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然而,今年9月,阜阳三中在这座遗址内开始施工,欲建楼房。两个多月来,尽管当地文物部门一再要求其停工,但阜阳三中依然我行我素。

  革命遗址变成工地

  记者在阜阳市颍州区鼓楼办事处文德社区找到了刘氏宗祠。还没走近祠堂,远远就能听到机器轰鸣声。走进宗祠后记者看到,数百平方米的空地上,放置着一些施工器具,一些工人正在打地基。

  据刘氏后人介绍,阜阳刘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在抗日战争时期,祠堂里曾诞生过一份抗日报纸——“淮溜报”。这份报纸创办后,受到当时的中共皖北特委书记周季方的重视,成为皖北特委机关刊物。

  刘氏后人说,今年9月19日,他们发现“刘氏宗祠”东厢房的房顶被人扒了。有人告诉他们,阜阳三中对刘氏祠堂地块拥有使用权,准备扒掉东厢房建楼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氏后人赶紧向颍州区文化广电局及其下属的文管所举报。

  颍州区文化广电局局长侯幼林告诉记者,9月20日下午,接到举报后,文管所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勘查,发现东厢房的房顶瓦片已经被拆除,大门也已经被拆掉,工作人员立即进行了劝阻制止,“如果不是群众举报及时,估计剩下的东厢房也没了。”

  文保部门未接到申请

  而据刘氏后人介绍,虽然在文物部门的干预下,阜阳三中已经将东厢房恢复原貌,但依旧在祠堂内打地基,准备盖楼,他们多次找到三中有关负责人交涉,但均未果。

  颍州区文化广电局局长侯幼林说,去年文物普查后,刘氏宗祠作为革命遗址,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并对外进行了公示,他们也是接到举报后,才知道遗址被阜阳三中施工破坏。在此之前,阜阳三中根本没有向该局下属的文管所申请,更没有征得文管所的同意。

  对于阜阳三中继续在祠堂施工的行为,侯幼林显得有些无奈,他说,两个多月来,区文管所多次向阜阳三中和当地政府打报告,但施工依旧在进行,“阜阳三中不属于颍州区管,说实话,我们也没什么办法。”侯幼林说,接下来,他们准备和相关部门协调,尽快将此事处理好。

  阜阳三中涉嫌违法施工

  就此,记者找到了阜阳三中负责此次工程建设的后勤主任金明山。他向记者表示,工程开工前,已经办理好了规划许可、建设许可等相关证件,但当记者要求其出示上述证件时,他表示保管证件的人出差在外,证件拿不到。

  随后,记者从阜阳市规划局查询了解到,阜阳三中在刘氏宗祠的施工行为,并没有经过规划部门批准。该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刘氏宗祠被划入文物保护范围,就算阜阳三中申请,规划部门也不会审批,他认为阜阳三中涉嫌违法施工,建议将情况反映至行政执法部门,让执法人员去现场查处。(向前)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