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县剧团发展突破口在哪?演一部赔一部形成怪圈

2010年11月30日 16:2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遵义川剧团《红军魂》演出剧照 资料照片

  目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可谓风生水起。如果说以前还是在培育“试验田”,现在就是要使之扩展成“百花园”。随着转企改制的院团数量不断增加,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范围逐步由省级院团向地市级和县级院团延伸。然而,相对于中央和省市属文艺院团这些吨位大、软硬件好的大舰队而言,县级剧团就像一条条小舟,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显得势单力薄,面临着严峻考验。他们该如何提高搏击风浪的能力?小剧团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这是坚守在这片艺术天空下的人们共同的忧思。

  小的是美好的

  据统计,在全国2494个事业体制的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中,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705个,占总数的68%。单个地看,份量也许微不足道,但当它们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却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有句名言叫做“小的是美好的”,用来形容小剧团的重要作用,再合适不过。

  从演出场次上看,2009年,全国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7万场次,占到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总场次中的64%。其中在农村演出近20万场次,占国有文艺院团在农村演出总场次的78%。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改革指导处副处长贺建平用一组直观的数据,揭示了小剧团在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重庆市喜剧艺术团党支部书记白富钰看到了小剧团“船小好调头”的优点。“大院团也经常深入基层,但大多来去匆匆。相较之下,我们小剧团更为灵活,广场、祠堂、甚至田间地头都是我们的表演场地。我们还可以应市场和宣传的不同需求,创作不同类型的节目,宣传政策法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前进路上两座山:缺资金缺人才

  “回首多少县剧团,飘摇楼台风雨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一位专家如此描绘眼下不少县级艺术剧团的窘境。近年来,在快餐文化和通俗艺术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剧种面临着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再加上一些剧团人员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市场意识不足,许多小剧团都面临生存的考验。“以四川省县级川剧团为例,最红火的时候达200多家,而现在能够完成一场完整演出的只剩下了20多家。”成都市川剧院党总支书记雷音坦言。

  总结起来,缺资金、缺人才是横亘在小剧团前进道路上的两座大山。白富钰说:“戏曲演员属于特殊人才,需要5年至7年培养期和高额的培养经费,但以现在的状况,我们用在稳定队伍、培养人才方面的资金很有限。缺人少钱的情况下,小剧团是不敢排演大戏的,演一部就得赔一部。没有大戏,就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又不利于开创市场,形成了一个怪圈。”

  靠改革创新焕发活力

  虽然市场浪潮汹涌,却也有不少小剧团在其中乘风破浪,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江苏省丹阳市戏剧总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该团五年前走进了死胡同:2002年到2005年间,一年排不出一场新戏,全年演出不满30场,职工月收入不足600元,拖欠医保等社会保险110万元。在濒临停办的节骨眼上,丹阳市戏剧总团及时转企改制,开拓市场。几年来,通过团企挂钩、演出冠名等方式,走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累计演出500多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2009年上半年经营收入近40万元,是2005年全年收入的近两倍。

  “改革创新是文艺院团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一次业内研讨会上,贵州省委外宣办专职副主任谢念一语道出了小剧团的成功关键。“一个剧团无论大小,只要坚持创作优秀作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焕发生机,焕发活力。”可喜的是,通过改革激发活力的小剧团不只江苏省丹阳市戏剧总团一家。贺建平对小剧团改革的范例如数家珍:“遵义市川剧团、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山东省高密市艺术剧院、安徽石台县黄梅戏剧团、陕西周至县剧团……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县级剧团体制机制改革正在由点及面,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正在进行改制的300多家文艺院团中,县级院团有60多家,并探索出了多种改革与发展新范式。”

  内外兼修才是大智慧

  总结小剧团改革发展的诸多经验,我们发现,内外兼修才是大智慧。所谓内功,按雷音的说法,就是要确立品牌意识,不断创作优秀作品。“首先在创作机制方面要不断创新,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富矿,创作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化精品。再有,就是要培育领军人物,以名家名角的感召力拓展市场。”

  小剧团光有好作品和好演员,还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市场营销之类的外家拳法对小剧团同样重要。贺建平认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剧团要生存就不能坐等市场,必须主动出击。“小剧团光靠自己可能力量不够,我们可以与经纪公司合作,借助专业的营销力量,还可以探索制作人制等生产经营模式,开展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共建,不断拓展融资渠道,走政府资助、演出收入、社会融资等多种筹资方式结合的路子。”

  贵州遵义市川剧团团长罗涟漪认为,政府在小剧团改革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拿遵义市川剧团来说,2006年排演红色剧目《红军魂》期间,资金紧缺,该团所在地遵义市红花岗区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拨款30万元补发职工工资,2007年起在原有财政拨款基础上每年增补56万元,2008年又把川剧团和红花岗区剧院合并,解决剧团无剧场、剧院无专业表演团队的问题。就是有了这样强大的后盾,才有了遵义市川剧团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发展。对此,白富钰也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小剧团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环境中,就像一朵朵娇嫩的小花,政府资金和政策上的关心和扶持,就是阳光和雨露,有了他们,小剧团的艺术之花才能开得更加鲜艳。”

    本报记者 李 蕾 柳 路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