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晓鹰:戏剧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娱乐”?

2010年12月02日 09:20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戏剧家王晓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王晓鹰:戏剧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娱乐”?

  近日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晓鹰畅谈当下戏剧的生存环境和演出生态,他指出,话剧艺术能够表达的人性的深刻复杂程度,与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人性的深刻复杂程度,几乎是同步的。在这一点上,话剧远不是仅在提供简单娱乐的前提上向前发展。虽然它的艺术品质中肯定包含有“娱乐性”,但它所能给予的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不是“泛化”的娱乐。

  话剧不是占有大众传播媒介的艺术,小众性与精英性是其宿命,也比许多其他艺术门类更少地拥有商品属性

  在今天的文化氛围中,受实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影响,戏剧的大众娱乐功能被更多地强调,甚至被误解。一说大众,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就仿佛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而言是有不同意义的。戏剧这一概念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今天我讲的戏剧则专指话剧。对话剧而言,大众意味着什么?

  现在,“娱乐”一词在大众的概念中比较模糊,或者可以说比较混乱。戏剧文化作为一种需要面向观众才能存在的艺术形式,它产生的效果必然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但是同样的戏剧,以传递艺术信息、体现艺术价值为主要目的作品,与以提供娱乐性效果为主要目的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最近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很多金牌。有记者向体育总局的官员提出质疑,我国在全民健身体育方面的成绩,与我们得到这么多的金牌是否相应?但事实上,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目的、概念、价值体现不同,其运作方式也全然不同。

  在这一层面上,话剧对自我价值的认定是很重要的,它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即话剧有相对的小众性和相对的精英性。对话剧而言,我们所说的大众并非真正普通概念、意义上的大众。比如说,当一个电影拍摄完成后,它通过拷贝、发行、院线等大众传播渠道,传达给成千上万的观众。此时,电影的艺术创作过程结束,它的传播过程是一个产品出售的过程。但是,话剧是在创作的同时进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完成创作。它的观众,少则一二十人,多则成百上千,超过千人就会不适合。我到过一个外国的剧场,它只卖32张票。当它想给第33个观众表演时,就必需重演一场。从这个意义上讲,话剧不是占有大众传播媒介的艺术,它是现场演出的艺术,小众性与精英性是其宿命。同时,没有了大众传播的媒介,其商业属性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话剧艺术并不具有很强的商业竞争性,它比许多其他艺术门类更少地拥有商品属性,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世界范围内,话剧也大多是一门非盈利性艺术。

  在不否定大众娱乐的前提下,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经典文化的补习,向观众传递经典的价值观,这是我们今天的戏剧人需要有的意识

  我们现在很喜欢说赶上世界潮流,也爱用西方大众娱乐的概念,比如说文化产业的“百老汇”、“动漫”等,以此来与自己进行类比。但是,我们在说大众娱乐的合理性时,忽略了一个前提,即西方的后现代经历了一个完整充分的发展、积累和积淀的过程,它有一个从经典文化到现代文化再到后现代的发展历程,所以,今天西方后现代的无序性其实有一个有序的背景,西方的大众娱乐背后有充分的经典基础。虽然,因为全球化,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但我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经历过很充分的发展、积累、积淀,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跨越时代地进入了“后现代”。在经典文化背景空虚的情况下,简单地强调大众娱乐是不客观的。为了让大众娱乐有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对经典文化进行“补课”。

  比如说,在提及戏剧的大众娱乐时,我们经常会以“百老汇”为例。“百老汇”是美国戏剧文化的一个标志,但对美国的观众而言,它是美国戏剧形态的一种而非全部。我们说的“百老汇”是美国纽约市百老汇大街上长约1公里的一段地域,这里的30多个剧场属于三家房地产公司。这三家房地产公司把剧场出租给不同的演出公司收取利润,演出公司出售票房赚取利益。在美国文化里,这就是标准的商业戏剧。这同时意味着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商业方式赚取利润,但是无权得到国家的支持、或者社会上企业和基金会的赞助。它是一种商业消费,是面对旅游存在的一种旅游文化、旅游商品,而非戏剧艺术。同时,美国也存在大量的非赢利艺术,它既有集中在时代广场附近的以演音乐剧为标志的“百老汇”商业文化,也有散落在纽约各处以演出主流戏剧为标志的“外百老汇”精英文化,还有数不胜数的演实验戏剧为标志的“外百老汇戏剧”。百老汇戏剧只是美国文化中消费性的一部分。

  欧美的商业戏剧发展比我们更完善,他们的市场体系比我们更加成熟。他们的戏剧生态有如此丰富的层次,我们没有理由仅受利益驱动而将经典文化置于大众接受和选择的主流之外。因此,在不否定大众娱乐的前提下,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经典文化的补习,向观众传递经典的价值观,这是我们今天的戏剧人需要有的意识。同时,补习经典不可能是市场行为,它不具备市场竞争性。我说的“有意识地补习”,还更多地需要政府政策、媒体包括其他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

  话剧的艺术品质中肯定包含“娱乐性”,但它所能给予的肯定不是简单的娱乐,它让我们间接受到灵魂的追问。它不能平庸,必需特殊

  说了半天,又回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何需要戏剧?我们的生活为何需要戏剧?我们为何要补习经典?

  现在很多人说“减压戏剧”,其实我很反对这个提法。因为它会混淆戏剧和其他娱乐形式的边界。戏剧给观众带来的减压方式不是简单的娱乐,哈哈一笑。它可以有这种效果,但可以做到这点的有太多其他娱乐形式,比如唱卡拉OK。那么,同样是带来娱乐,话剧与流行歌曲、二人转,甚至音乐、舞蹈、交响乐,有何不同?现在比较少提到的一点是,戏剧在提升你对创作性艺术品的接受的同时,它还能激发你潜在的艺术能力。艺术作品,特别是戏剧艺术,具备这样一种艺术激发的能力。但娱乐性的演出,只能让人的心智沉睡。完全为了娱乐的演出,对人的精神是简单的放松,同时也是一种麻醉。香港导演林弈华就说过,娱乐是鼓励平庸,扼杀杰出。绵延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话剧艺术,在延续、记忆着人类精神生活中深刻久远的追问、困顿、挣扎、搏斗的同时,又表达、传递着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新的震荡和最新的感悟。它从诞生之初就体现出人类自我探究的最前沿的精神活动。它所能够表达的人性的深刻复杂程度,与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人性的深刻复杂程度,几乎是同步的。在这一点上,话剧远不是仅在提供简单娱乐的前提下向前发展。虽然它的艺术品质中肯定包含有“娱乐性”,但它所能给予的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不是“泛化”的娱乐。

  我喜欢这样的戏剧:在尖锐程度和紧张程度大大超出日常生活可能性的戏剧情境中,在近乎极端、近乎残酷的人生境遇中,灵魂受到逼迫,生命遭遇窘困,人物不得不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之下做特殊的挣扎和特殊的选择,于是人格释放出特殊的力量,人性焕发出特殊的光彩,灵魂在特殊的关注和拷问中呈现出特殊的品质和意义。在这句话中,我一连用了很多个“特殊”。每个人所能经历的生命体验是非常有限的,戏剧一定要表现一个特殊的生命经历,才能让我们间接受到灵魂的追问,同时扩展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它不能平庸,必需特殊。

  生活中有很多快乐,戏剧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快乐。

  (金莹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为编者拟)

  记者:您提到当下戏剧需要经典文化的补习,此外,我们还有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晓鹰:真正的经典,要有一种能够跨越时代和国度的艺术穿透力,得有经典性在其中。但一部有经典性的作品不一定现在已经是经典。经典性是今天创作的追求。因为一部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要交给时代去选择,但如果没有这个追求,更深地去观察、感悟生活,而只是浅层地从生活表面攫取概念性的东西,经典作品肯定不能产生。经典也不一定是国外的。我们的戏剧对自身经典的继承也比较欠缺。比如说曹禺,我们今天有多少戏剧继承了曹禺的戏剧精神,对人性的开掘,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基础,今天有了这个基础,将来才可能有作品成为经典。

  今天的戏剧太实用主义,太急功近利了。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我们也有一些对人性挖掘,对社会观察深刻的作品。但普遍而言,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功利的社会,艺术创作如果跟着社会功利价值一块转移的话,艺术创作就会迷失本性。

  现在的戏剧,大多急于要在票房上体现价值,或者急于在得奖上体现价值。这两点,我都重在“急于”两字。一部好的戏,一定程度上应该获得市场承认,也应该获得各方奖励。但如果简单地把市场或者评奖当做一个目的,就会产生问题。

  这是不是市场环境造成的?很大程度上,这是现在各方面的价值观,包括舆论、理解造成的效果。我们有机会看到外国话剧的发展状态,知道他们在什么样的观念下发展。有了参照,对戏剧怎么理解,怎么实现戏剧的价值体现,都会有启发。就话剧的生存状况而言,中国话剧的生存状况比国外的话剧状况可能会好一点。因为不是每个国家的戏剧市场,都有美国或者欧洲发达国家这样的国家、社会投入,比较起来,国内还有体制内的剧场,也能获得一定的国家补贴。在国外,真正做话剧的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国内现在也有很多民营剧团,受到政府支持比较少,他们有的不得不依靠市场。但国内像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中心这样有艺术地位和艺术追求,有长期的艺术规划的院团,就比较少。而且,我们有多少措施,可以让那些希望在艺术上有追求、作探索的年轻戏剧家,不完全被市场同化掉?

  戏剧艺术在艺术层面上向前发展,靠的是先锋戏剧。而先锋戏剧本身肯定不可能靠市场生存,它是一种探索,是对大众欣赏口味的一种挑战。在完备的艺术发展体系中,实验戏剧可以得到包括国家政策、企业或者基金会的支持,发展出更纯粹的艺术探索。但是,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太单一了。几乎所有的语境里,都动不动提到市场,似乎只有在市场能够获胜的才是好的。

  记者:您认为校园戏剧的精神是什么?大力发展校园戏剧的目的何在?

  王晓鹰:大学校园是确立大学生生活、文化价值观,文化品位的地方,它培养的是自由精神、自由品格,是一个最少功利性和媚俗性的环境。所以,发展校园戏剧的根本目的,并非是要从中培养出一两个将来从事戏剧的“业内人士”,而是在校园环境中,让这些将来社会的精英分子,将来的社会支柱,接受话剧艺术的信息,使话剧艺术作为其文化生活方式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里,使话剧成为他们文化人格的一部分,以至于当他们成为都市发展的主流人群时,也可以继续让欣赏话剧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对一个阶层的文化人格、文化品位的构成,有长远的影响。这也是戏剧发展的前提,需要有越来越多具有鉴赏力的观众的存在。

  因此,校园戏剧就应该少一点直接为了娱乐、为庸俗化社会化而做的戏剧。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去做经典性、艺术性的尝试,包括演出一些经典作品。但它也得有一大批的原创,还要看这些作品多大程度上在表达大学生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很重要一点是,校园戏剧不能只是盯着校园生活那一点,校园戏剧人要有对社会生活、对校园以外的人群的关注,这就需要一种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记者 金莹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