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传统文坛今年尴尬“荒芜” 名家长篇新作寥寥

2010年12月02日 10:58 来源: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中国主流文坛而言,2010年也许是最寂寥的一年,因为几乎所有的一线传统作家都没有在这一年中奉献他们的作品,而真正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新作更是寥寥无几。这是一种文学式微的必然,还是偶然巧合?本报记者就此展开探访。

  现象:传统作家集体沉默

  贾平凹无疑是传统作家中最勤奋的一位。9月他透露新作《古炉》已脱稿,但正式出版要等到明年1月。人们本期待此书能打破今年主流文坛寂静局面,但如今,这最后一丝希望也就此落空——难道中国传统作家真的要集体沉默吗?

  据记者观察,较之往年,2010年中国一线传统作家新作之少是极其罕见的。除了山东作协主席张炜推出十卷本巨作《你在高原》之外,莫言、余华、苏童、阿来、王安忆和贾平凹等老牌作家几乎均无长篇新作出版。本报记者倒是经常在一些文学研讨会上遇到他们。这时候,作家们要么是在大谈自己的旧作或者忙着整理宣传自己的文集,要么是卖足了关子但仍旧“难产”(余华的新作据说已写了3年,至于何时能完成还“说不好”)。

  最近深圳方面评出了“2010年度十大好书”,竟没有一本书出自传统作家之手,让人愕然。而在最新的《作家富豪榜》前25名中,内地的传统作家只有四五位(如果郑渊洁和麦家都算传统作家的话),其余大多为新生代作家。难怪有人笑称,这就是一份新锐作家步步紧逼,传统作家步步退守的榜单。难道集体沉默的背后真的就是集体消沉?

  原因:是积累还是没动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业松显然是一位乐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因为他宁可将传统作家在今年的集体沉默视为一种“巧合”,“因为现在中国文学处于平稳期,名家们需要积累,这集体沉默应该含有偶然的因素。”依张业松的观点,判断传统文学是否繁荣,不应只盯着几位名家的新作,更要看名家作品里的“质素”是否被延续。“比如余华今年确实没有新作,但他作品里关注社会现实的‘质素’却被六六吸取,她写出了《心术》。”

  可是无论如何,《心术》对文坛的影响力都不能与余华的一些作品相提并论。老牌作家沉默了,新手却暂无能力接棒,这恐怕正是中国文坛的尴尬所在。不过资深出版人李孝国却反问,凭什么让传统作家笔耕不辍?毕竟他们缺乏创作的动力。“一方面是纸质阅读逐年递减,传统作家作品销量大不如前,一方面,他们尚未找到和新兴媒介(如网络和电子书)合作的模式。”最近“百度文库”一类具有极大版权争议的网络平台的上线,又是对作家创作动力的致命一击。

  所以业内有评论者认为,与其说传统作家的沉默是在积累,还不如说他们其实并不太想写,“这些传统作家多为体制内人,生活并不为稿费所迫,在没有更多思考和体悟的情况下,自然能不写就不写了”。本报记者 郦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