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美术十年:艺术家频捐赠 美术馆建设热

2010年12月03日 17: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时光的流逝总在不经意之间。新一个冬季开始,伴随着2010年的结束,我们将完整走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

  10年,世间可以发生无数的故事,人生可以发生戏剧性的转变,每个人能够拥有的“10年”何其有限。然而,面对悠久的艺术长河,这10年太短暂;面对波澜不惊的美术生态和文化环境,这10年又似乎很平淡。因为艺术浪潮早已不在,纷繁变化的当代艺术仍然寻求着自己的解释与支撑。我们清楚,阶段性的变化无法在当下即进入艺术史的书写,而人们愿意记住的也常常只是历史进程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某一幕。

  回望中国美术的现实发展,一种直觉又告诉我们,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也许自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回望这10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大繁荣与大发展”的宏伟目标成为民族的期盼。具体到格外活跃的艺术界,我们更能够清晰感受到:各种因素的交织,各种力量的博弈,已然成为艺术现实的基本面。方方面面的迹象正显示着新世纪不平凡的开端。

  这10年,正是上世纪前叶诞生的一批艺术家纷纷离去,人们关于“大师”追问最多的10年;这10年,是比中国经济总量攀升更快的艺术品市场蓬勃兴起与扑朔迷离的10年;这10年,是美术馆建设全面开花,民营美术馆寻求角色认同与发展模式的10年;这10年,是“艺考热”、大学扩招、美院教学探索改革与突破的10年……

  没有人可以否定繁荣,没有人能够回避矛盾。谈及美术的这10年,我们还需要直面那些或老或新、或大或小的问题。

  因为10年毕竟短暂,因为“回答”需要时间,我们知道,这仅仅是一次驻足。希望通过回顾与反思,我们可以重拾对未来的期许。

  10年,10个关键字

  改建展捐构高假扩迁

  朱永安 续鸿明

  史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竣工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04年筹划启动,历时5年,吸引全国1000余位美术家参与。国家财政支持1亿多元,最后完成104件作品。以视觉艺术的方式集中梳理百余年的中国历史,尚属首次。

  2009年9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的17个展厅展出,《虎门销烟》、《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平解放西藏》、《加入世贸》等作品悉数亮相。此后,该展到全国各省巡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悉,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之后,目前已有10余个省区市效仿这一模式,推出本地区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改

  ——画院存废之争

  近10年,除了各地原有的公立画院外,社会上各种名目的画院也纷纷成立。据估计,全国目前有近400家画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画院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公立画院每年消耗了大量国家财政,画院画家靠国家的钱生存,拿着这个牌子去为自己挣钱,但政府所做的美术项目依旧要向画院或者画院画家付钱;画院画家与职业画家形成二元体制,却在同一个市场竞争,造成不公平竞争;画院体制与国际不接轨,不利于国际交流。

  2007年,吴冠中提出取消美协、画院。2008年,吴冠中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再次直言美协、画院弊端:“中国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该不该养画家?要不要养一辈子?哪些画家是该养的?哪些是不该养的?这些都是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一直以来都很赞成吴冠中先生的观点。由于艺术和社会关系处理得不好,导致文联、美协、画院体制存在一些弊端。他反对的是国家出钱养了没有艺术追求、没有社会贡献的画家。” 他提出,画院在我国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办好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等根据实际情况率先改革,探索办院新路。

  建

  ——美术馆建设热潮兴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各地兴起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建设的热潮。有些城市甚至明确提出建设“博物馆城市”的口号。其中,私人、民营美术馆纷纷涌现,出现了“三波浪潮”。有媒体报道说95%的民营美术馆都有地产商的背景。

  2006年以来,部分民营美术馆朝非营利公益机构转型。美术馆的价值、美术馆的属性、美术馆的人才培养、美术馆的经营等概念和理论逐渐替代单纯的热情与理想,成为业界讨论的核心。2010年1月,文化部开展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2010年9月,走过50余年历史的中国美术馆开始了新馆建设的“概念性方案征集”——现有场馆建筑面积5倍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建成,预计2015年竣工。

  在国家提倡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下,很多美术馆也开始尝试免费开放。建馆容易养馆难。其实,不管收不收费,不管公立还是私营,美术馆的生存问题都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日本曾经历过美术馆建设的高潮期,但随着经济的衰退,很多美术馆的生存成了问题,资金周转成为生存的瓶颈。中国的美术馆建设热潮是好事,但热中有忧,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思索。

  展

  ——美术展览空前活跃

  近年来,除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展等全国性的展览,各种名义的其他展览也层出不穷。美术展览空前活跃,美术界的繁荣正以展览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与此同时,为展而展、展览求大也成为普遍现象。各级领导和画家常常不得不出席各种展览开幕式,疲于应酬,画册越来越精美,展览费用越来越高,展览似乎成了艺术家提升自己作品市场价格的不二法门。遗憾的是,许多展览只能在开幕当天用宏大的场面招揽一些人气,在此之后则是门庭冷落。

  有专家不无偏激地指出,当前以展览为中心的美术书法的创作机制和评审机制,制约了艺术的创新发展和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其展览、评审、创作的总体艺术价值等于零。

  “展览只为开幕”成为美术展览从量的提升到质的提升转变的认识障碍。固然,美术馆展览具有公益性质,但会展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仍然不能脱离市场的规律。而艺术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协调好创作与展览的关系?

  捐

  ——艺术家捐赠惹人注目

  近年来,“捐赠”成为美术界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吴冠中晚年曾对家人讲:“东西你们可以分掉,但作品不是遗产,是给国家、给人民的。”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吴冠中作品市场行情不断攀升的近几年,他曾先后向上海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捐赠了大量精品。

  最近两年,人们更是常看到“靳尚谊捐赠作品展”“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等捐赠展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展出。画家范曾向地震灾区捐赠1000万元的新闻画面也引来全社会的关注。

  艺术家的慷慨解囊让普通人侧目或敬佩。在艺术市场资金流动日新月异的当下,那些画价不断攀升的画家主动将作品赠与专业美术机构收藏,是与市场保持距离的自觉,也是一种眼光长远的智慧。

  构

  ——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

  2009年11月1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正式挂牌成立。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典礼仪式上发表讲话,肯定了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的价值与历史意义,并对其发展前景寄予厚望。

  中国当代艺术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家专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集艺术研究、创作、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机。罗中立担任院长,蔡国强、方力钧、张晓刚、曾梵志、汪建伟、王广义、徐冰等20多位艺术家成为该院首批聘请的专家。

  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引起了美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乃至争议。焦点在于:中国当代艺术是否能以主流方式予以推动?怎样将国家的文化资源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明星艺术家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否继续保有创造力?

  2010年8月,中国当代艺术院推出了建院首展“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艺术的创作、呈现以及评论可以有多种观照的维度。主办方称,展览意在呈现当代艺术在当代文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建设性价值。“建构之维”是对此前质疑的回应。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