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民日报:地动仪惹了谁?千年后遇“舆论震动”

2010年12月06日 08:4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地动仪根本无法预测地震,国民自信轰然倒塌变笑话”、“国宝级发明被证明是骗局”、“教科书骗了我几十年”……这几天,那只寄寓先民智慧的地动仪,在千年后遭遇了一场“舆论震动”。

  笔者20多年前上小学,课文中并未说地动仪能预测地震,而是地震发生后,能及时判断方位。又遍查如今中小学课文,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其他省市版,关于地动仪的描述均为:“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而非“预测”。

  而且,如果单凭“课本中地动仪是后人复原的模型”,就认定地动仪没用,照此逻辑:课本中秦皇汉武画像都是后人复原的,所以,整部中国历史都是假的?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的地动仪科学与否,理应在专业刊物上由科学家来回应。如果尚无定论,就动辄诉诸大众媒体,并拿大家熟悉的教科书“开刀”,则往往会在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相对不高的当下,造成认知的混乱。

  回过头来看,这则新闻不过是“炒冷饭”。早在几年前,有科学界的所谓“打假达人”,就把地动仪和中医,都踢进“伪科学”的范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之类言之凿凿,也颇有市场。科学需要质疑精神,但得有理有据,如果大而化之、为了质疑而质疑,不禁会让人质疑其动机来。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教科书批判热层出不穷,而首当其冲的是语文和历史课本。在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语文和历史教科书,都担负着叙述民族国家起源、建构核心价值的重任。这并非说教科书就不能反思、不用修改,因为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事实上,从2001年教材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后,各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百花齐放。这之中,也有不少为了改而改,三五年就一大改,唯恐背上“保守”之名,却让不少师生无所适从。其实,保持教材适当的稳定性,与教材改革,同等重要。

  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难免都有其局限性。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数学课本中,不少与计算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如何剥削人民有关。再比如,有人指出一些历史课本中,历代皇帝长得差不多,不过是同一头像,换了不同的服饰罢了。这些自然都需要更新、修订。

  但有一些批评,往往啼笑皆非,甚至别有用心。比如,有的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太暴力太血腥,与法制社会背道而驰,该撤;有的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翻越栏杆送桔子,违反了交通规则,该撤;有的认为《愚公移山》中愚公太蠢了,为什么不绕过去呢?有的认为陶渊明是个不称职的男人,老婆孩子都饿着,还死要面子“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之中,固然反映了思想的多元化,但通过所谓一些专家之口和媒体广为传播之后,则流毒匪浅。

  这些观点不仅丧失了历史固有之同情,而且沦落为庸俗的求证主义、批判主义,瓦解着中华民族反抗精神、独立精神、奋斗精神、亲情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根基。按此逻辑,不少文学和历史,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被颠覆:比如李白就是个骗子,谁的白发,能有三千丈呢?

  如此质疑,不要也罢。

    博主:吕绍刚(本报记者)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