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弗兰岑:“海獭式作家”的“纠正”

2010年12月07日 18:11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

  乔纳森·弗兰岑是谁?如果十年前这样问,那并不能说明什么。那时,尽管弗兰岑已经凭处女作《第二十七座城市》摘取了“怀丁作家奖”;因了第二部作品《强震》,他被《费城询问者》奉为“继西奥多·德莱塞、马克·吐温以及辛克莱·刘易斯之后的伟大的美国道德家”;《纽约客》在1999年评选20位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年轻作家中也有他的名字,但在其时的美国文坛,弗兰岑依然算得边缘。然而今天,同样的设问却可能会招来质疑的目光。自2001年发表第三部长篇《纠正》后,弗兰岑的声誉蒸蒸日上。小说甫一问世就引来好评如潮,《时代》周刊首席书评人列夫·格罗斯曼宣称,弗兰岑并非最富有或最著名的美国在世小说家,但你可以宣称———我就会宣称———他最具雄心,亦属最佳之列。更夸张一些的观点甚至认为,凭借《纠正》,弗兰岑就能步入美国文学大师的行列。

  时间似乎印证了这一评价。今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麻省科德角玛莎葡萄园度假时,不小心在当地知名的“葡萄串”书店获得一本弗兰岑时隔十年即将推出的新作《自由》的试读本,谁知竟引发了沸沸扬扬的“总统先读”事件。此事被热炒后,弗兰岑随即被请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被称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在这之前,近20年来,登上《时代》封面的在世作家唯有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那是在2000年3月,史蒂芬·金更多还是因为投入电影制作的转向才被《时代》关注。其实,不仅是《时代》,因为新作尚未出版即已炒得火热,这位一夜之间热得发烫的作家最近还频频成了《GQ》等时尚杂志封面人物。

  尽管有媒体各方的频频示好,弗兰岑似乎并不买账。有一段小插曲,说的是《纠正》出版后不久,“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中了这部小说希望予以推荐,不料竟遭到弗兰岑公开拒绝,弗兰岑说,他担心这会影响他在文坛的名声,这反而使得奥普拉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节目。最近,这位由美国本土一手打造起来的作家还“恩将仇报”,激烈地抨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历史,并称美国“几乎就是个流氓国家”。同样被热炒的还有他的生活逸事,在前不久英国举行的新书首发式结束后,他的眼镜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偷走,并留下字条索要10万英镑的赎金。有好事者,不禁猜测倘使这副“美国大作家”的眼镜出现在ebay上,一准能卖个好价钱。

  对弗兰岑的迅速蹿红,很多人不以为然。一些评论家直言这是一个“美国大玩笑”。畅销小说女作家乔迪·匹寇对《纽约时报》盛赞弗兰岑的做法大为不满,公然指斥该报对“白种男性文学宝贝”的偏爱。英国《观察家报》则分析了《时代》以弗兰岑为封面人物之举的潜意识,即以给弗兰岑的这份高誉,来调适该刊长期以来忽视文学的负罪心理,仿佛在说:请记住,同胞们,还有严肃文学这档子事;这阵子我们大都没怎么搭理它,可它确实挺重要的呢!

  事实上,随着索尔·贝娄、诺曼·梅勒、厄普代克和塞林格等文学大腕的相继离世,美国文坛似乎已经陷入了普遍焦虑。强力掀起的弗兰岑热,可以说是这种情绪的一次大爆发:小说没死!至少弗兰岑还活着,那我们就让他活着上封面!为了证明小说未死,文学犹荣,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一双双迷离而渴望的眼睛,就这样紧紧盯住了弗兰岑。

  2

  《时代》的报道将一些没能“与时俱进”的美国小说家,比做与海獭一样生存遭到威胁的物种。一些海獭从认知上讲是天性乐观的动物,它们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尽管这些海獭的生存已经受到附近发电厂的威胁。在旁边看着海獭并羡慕它们,并且自愿与“海獭式作家”站在同一队列的作家中就有弗兰岑。他一反美国小说写作中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写的都是大视野、全景式的家族小说。他热衷包罗万象的生活题材,描写当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他笔下的人物既不是珠宝大盗,也不是人类天才,他们不过是———无法解决自我的困难,活在当下,而非未来。

  反映在《纠正》中,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大灾大难的变故,有的只是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芸芸众生的细节呈现。伊妮德·兰伯特在经历了近五十年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后,准备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不幸的是,她丈夫艾尔弗雷德因帕金森病而身体每况愈下,几近糊涂,而他们的儿女早已离家并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老大加里,看似一切如意,但患上了抑郁症;老二奇普丢了表面上稳固的学术职位,在新岗位上又是一塌糊涂;最小的丹妮丝逃脱了一场灾难性的婚姻,却把自己的青春美貌耗在与一个已婚男人的恋情上。伊妮德试图把在外生活的3个孩子齐聚到家中,过一个团圆的圣诞节,但最终却发现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已经陷入了分崩离析。

  新作《自由》仍以非凡的能量和丰富的内容来讲述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小说开篇讲述中年中产夫妇沃特和帕蒂·贝尔格伦德遭逢危机。两口子本来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栅栏街小区邻人眼中的模范夫妻:年轻漂亮,事业有成,育儿有术,有知识,有文化,知人情,懂环保,不仅知道怎么回收电池,而且会教训片警做好分内工作。可一俟迈入新世纪,沃特———环境律师,单车上班族,爱家好男———竟然与破坏环境的煤老板沆瀣一气,欺压百姓;好脾气的帕蒂变成了母老虎,隔三差五对老公疯狂嘶吼;未成年的儿子乔伊看不起父母,离家出走到讨厌的共和党邻居宅内,与小女友同住。模范家庭怎么了?也许人到中年,路越走越窄,理想远在天边,现世只剩下一次次的屈服。自由何在?

  3

  的确,不论是《纠正》还是《自由》,都不像是21世纪的小说:情节既不紧凑,也缺乏微观描写,主题上与亚文化、个人声音、特有的民族团体……统统无关。从价值观上讲,弗兰岑更像是和约翰·厄普代克、约翰·契弗等代表20世纪70年代知识大众品味的作家牢牢地站在一个阵营,这放在当下的美国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偏偏有评论称,弗兰岑的《纠正》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模式,它“深入骨髓地洞悉了我们突然身处其中的世界”并“完美反映了这个时代”。

  事实上,这样的评论并非夸张之词。弗兰岑在宏大叙事及精神探索方面继承了19世纪杰出小说家的传统;在反映兄弟姊妹间的对抗、代沟和虚伪的资产阶级地位与当下崭新又陌生的美国不稳定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方面,它就像契弗那样使人想到人类荒唐事物的永恒性;而在描摹消费文化的荒唐与粗暴时,它所体现出的富有讽刺意味的想像力和自然流露的同情心,又使它与黑色幽默作家有了渊源关系。小说每一巧妙设计的闹剧都代表着对促成这一闹剧的种种错觉的一种纠正,而每从灾难的边缘后退一步又都成为通向希望、尊严与爱的行动。

  从更大的背景上看,自现代主义成为主流以来,作家们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入内心,注重表现潜意识和非理性,不屑于外部的真实。弗兰岑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当今网络、媒体、娱乐和技术当道的社会,小说应该帮助人们面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尽管他并不看好美国文坛的前景,认为当下的现实就像照相机将一根尖桩刺入了严肃的肖像和风景画家的心脏。但他依然强调真正致力于文学的社会小说家,仍然能够在石板上发现裂缝,从而插进自己的钢钎。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