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今天,我们为何收藏?

2010年12月07日 18:12 来源:文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

  其实,与人的一生相比,有些器物的寿命更长。用短暂的生命去寻找宝藏、研究宝藏,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活法。人享受器物的文明,如果保管和展玩得法的话,器物并不因此破损或折寿,而人———藏家本人及同赏者,却因为赏心悦目或者驰神想象的快乐而增寿,而优化生活品质,而提高修养,而增益情感,这就是收藏的奇妙之处。

  因为童年时受过些许非正规的美术训练,也许还有点天赋或家庭影响吧,我对民间美术一直很敏感。在乡下,我看到雕刻了戏文故事的门窗、朱金木雕家具以及鹅头提桶、青花大碗、蓝印花布等,总会心头一热,生出由衷的欢喜来。后来有经济条件玩收藏了,首选看中的就是这路不值几个钱的老器物。我努力使老器物复活,让它们融入平淡的日常生活。比如我将蓝印花布包袱皮铺在茶几、电视机上,粉彩、青花的碗碟洗干净了盛菜盛汤,青花小酒盅则用来喝茶,竹编食篮做成台灯,朱漆描金的提桶内放一只小陶罐,就可以插一束黄花了。再后来,上海虹桥地区出现了数十家老家具商店,我就经常去淘宝,陆续搬回几十件老家具。

  与老器物相濡以沫的日日夜夜,我沐浴昨天的淡淡月色,想象明朝的杏花春雨。

  因为爱好收藏,我交了不少收藏界的朋友,跟他们一起天不亮赶到古玩市场寻寻觅觅,还通过采访与写作,向他们请教。前几年我以散文笔调写了《寻找老家具》、《时尚老家具》两本关于古典家具鉴赏与收藏方面的图书,很受读者欢迎。有些读者告诉我,他就是看了这两本书后入行做这门生意的,现在“大起来了”。我的文字与图片居然起到推动经济、促进就业的作用,下笔之初是不敢想的。我真诚地祝贺他们!

  前年我又写过一本《快乐收藏》,书中讲述了上海

  18位知名收藏家的寻宝、鉴宝故事。现在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了我的新著《像他们那样玩收藏》,王婆卖瓜地说一声:这也是一本颇有趣味的收藏类图书。

  这次我在书中锁定了

  22位国内有影响的收藏家,其中有马未都、许四海、赵月汀、尔冬强、樊建川、孙海芳、周宝兴、程庸、沈胜利等,他们基本上是文化人。文化人玩收藏,更在乎藏品的文化含量以及对历史思考的种种启发,据此评估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诉求。往大里说,还有时代风貌或者当下鼓噪震耳的文化复兴。

  民间收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热了二十多年,看样子还得热下去。但也应该看到,不少人知识准备不足,胆子倒挺大的,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与时间成本,所获则常常令人抓狂。这也是许多收藏者为之困惑与沮丧的事。我觉得,收藏虽然像一连串漫长而富有偶然性的奇兵夺宝故事,但更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也就是说,心态要摆正,心态不好,玩什么都累,又可能误入歧路。有些人过分看重器物的经济价值,希望买进后立即翻番,一夜暴富,而对它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一脸茫然。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也喜欢拿器物的经济价值大做文章,热烘烘地发酵一夜暴富的赌徒心态,以此刺激观众眼球,提升收视率。这种心态正是当下浮躁世相的直接反映,收藏爱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警惕。

  我写这本书,初衷是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成功者的范例,希望大家从中得知一些人生感悟与文玩知识。

  其实,与人的一生相比,有些器物的寿命更长。用短暂的生命去寻找宝藏、研究宝藏,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活法。人享受器物的文明,如果保管和展玩得法的话,器物并不因此破损或折寿,而人———藏家本人及同赏者,却因为赏心悦目或者驰神想象的快乐而增寿,而优化生活品质,而提高修养,而增益情感,这就是收藏的奇妙之处。

  在《快乐收藏》一书中有三个收藏家,一位收藏折扇,某一天却因脑溢血猝死在家里的浴室中,离四十六岁生日只差几天。另一位来自台湾的退休大学教授,研究香料以及在中国大陆佚散已久的香道,是文玩界教父级的人物,有一次与一帮朋友去青藏高原旅游,多喝了点酒,因脑溢血而离世,六十岁刚过。还有一位收藏家具,同时也是一位家具设计师,在虹桥的家具店布置得格调很高,成了文化人的客厅和同济大学家具设计专业教学基地,他在店里经常办画展、开酒会,老外也常借他的场子开派对。太太忍受不了他对家具的痴迷,与他分手了。不久因虹桥枢纽工程建设,他迁到武夷山下一个旅游景区,复制了一个宋代的生活场景。前年佛诞日,他在店堂里上了许多香烛敬佛,不料一阵风把一排蜡烛吹倒,引发大火。他舍不得那成百件家具,扑进火场抢救,结果与他心爱的古典家具一起成为灰烬。

  他们来不及安置藏品就离开了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一切出人意料,但他们收藏与研究的经历,无比快乐。对此我坚信不疑。

  一切都是缘,一切都是宿命。收藏这档事,似乎就是以一生的时间在破解一道数学题。为何收藏?收藏什么?淘宝时计较什么?如何处理自己的宝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