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申遗”变“生意”贫困县举债不足为奇

2010年12月08日 16:51 来源:每日新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申遗”变“生意”贫困县举债不足为奇

  2007年,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荔波县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但随后被媒体披露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申遗,其产业发展遵循“适度负债”模式,举债约2亿元,备受质疑(12月7日《中国经济周刊》)。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的“申遗”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在我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的同时,各地为“申遗”所投入的费用也日渐高涨。据有关资料统计,安阳殷墟“申遗”耗费2.3亿元,湖南新宁为丹霞地貌“申遗”更是耗资4.5亿元,荔波这样的贫困县举债2亿元的“申遗”之举,无疑再次让巨资“申遗”引来更多的关注与争议。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世界遗产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是第二位的。不过,梳理这些年“申遗”成功后各地对世界遗产的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保护让位于利用,开发远甚于申请,在投入巨资甚至举债“申遗”的背后,是对经济利益和GDP扶摇直上的根本追逐。

  这一点,早已是路人皆知。“申遗”一旦成功,景区就变成了金字招牌。随之而来的是“申遗”经济的“短平快”回收,如“申遗”成功后的石林,门票从先前的140元调整到175元,黄山旺季门票由200元上调为230元,一些著名景点的门票价格都在“申遗”成功后一路上扬。在“申遗”的江湖,经济效益才是第一位的,“申遗”就是一场生意,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有白花花的银子进账。

  其实,国外在“申遗”初期,也走过和国内一样的重金“申遗”、过度开发之路,时至今日,“申遗”热已在这些国家大幅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和历史景观的保护。这一点,与“世遗目录”设立的初衷相吻合,即世界遗产本身的目的是要保护其不可复制性,本质上是反对对其过度开发的。很多国家都通过普及民众的保护意识、控制商业的开发力度、强化政府的监管等方式对世界遗产项目进行保护。

  与“申遗”前一掷千金的豪奢相比,“申遗”后的小气让人错愕。有关资料显示,北京五大“世遗”曾有高达数十亿元的修缮资金缺口,兵马俑博物馆年均仅几百万元维护费用,众多“世遗”的“待遇”一落千丈。在通过旅游等收入赚取不菲收入的同时,保护上的捉襟见肘,恐怕会极大地破坏这些遗产项目。

  一句话,当“申遗”变成了生意,贫困县举债也就不足为奇。只算经济账和政绩账的“申遗”,充斥着“重利轻义”的铜臭,即使“申遗”成功,对于真正的遗产保护和惠及民生,是否还会如当初那样不惜一切举债而为,我们只能投以谨慎的期待。

  文/邓为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