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河南应该打造农耕版世界社会遗产

2010年12月09日 17:14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在河南省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高峰论坛上指出——

  河南应该打造农耕版世界社会遗产

  由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河南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河南省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高峰论坛”12月8日在郑州结束。在论坛上,我省淇县、民权县、虞城县、洛阳市的代表分别介绍了鬼谷子文化、王公庄画虎村、木兰文化、平乐镇农民牡丹村等文化产业开发先进单位的经验。有关专家还就河南民间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介绍了河南省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情况。夏挽群说,全省民间文化工作要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逐步向民间文化产业的方向转移,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关系。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说,要深掘“文矿”,实现从资源到产业、从绝艺到创意、从民俗到民富的转变,学会“小题大做”。要充分发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精心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广泛传播。要积极推进民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出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旅游景点,使民间文化更好地为旅游服务。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设计院院长王衍用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说,山东提出的旅游口号是“好客山东”,把外来的游人当客人接待,河南是中华文明之源,应该提出“中华老家,亲情河南”的概念,把外来的游客当亲人看待。河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中心,应该打造农耕版的世界社会遗产,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外再添一个新类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都是死的,社会遗产是活态的。河南人是麦田的守望者,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河南的崛起、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要从农耕文明中汲取营养,中原的GDP要用文化的DNA来支撑,想尽办法将“非遗”从盆栽移植到广袤的田野上。选择一些比较原汁原味的农耕文明形态,着力打造,从文化试验区向文化经济特区转变。比如说开封,可以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文明积淀,打造成中国农耕文明之都。

  □首席记者 张体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