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内文艺创作虚假繁荣?内涵空洞细想什么都没有

2010年12月14日 09:1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天的舞台上少了什么?

  作品中很少能听到艺术家心的跳动、灵魂的呐喊……文艺评论家直指当下舞台剧创作问题

  本报首席记者 陈熙涵

  时近岁末,舞台剧演出照例热热闹闹。但看过几出要么停留在生活表层堆砌一些似是而非的生活现象,要么轻薄地一味逗乐搞笑,要么把角色放到“人造环境”中让他们装腔作势谈情说爱,甚至胡编乱造连故事都说不圆的戏,专家们急了。在最近由上海剧协举办的青年编导研修班上,面对沪上各大院团挑选来的数十位文艺创作骨干,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以“当前文艺创作少了什么”为题,痛陈当下文艺创作缺乏思想烛照、缺少“闪电划破夜空般穿透人们心灵”之力作的现状和原因。

  “粗看什么都有,细想什么都没有”

  当下国内的文艺创作从数量上看,似乎已经相当繁荣。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每年中国新出版的实体长篇小说有3000部,新创作的电影为500部、电视连续剧15000集、舞台剧4000台……

  具体说舞台剧,现在全国各地都不惜重金,遍请知名导演、编剧、舞美、灯光、音乐和演员,打造“精品力作”。但实际情形却是,举目四顾,其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能够留存为“一个时代的标记和注释”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在担忧这种情形时,毛时安提到了诗人席勒在谈文艺创作时强调的三个冲动: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有没有使艺术家产生感性愉悦,从而产生不可遏制的表达感性的冲动;其次,艺术家有没有能力为自己的感性冲动寻找、创造一种独创的艺术呈现形式;再次当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完成后,艺术家有没有让想象力、创造力,驰骋在审美境界的能力和冲动。

  纵观如今的舞台剧创作,孕育于以上“三个冲动”的作品非常稀少。人们很少能在一部作品中看到艺术家的冲动,常常看到的却是“命题作文”的明显痕迹,是生造“卖点”多出票多赚钱等等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

  去年,报送参加全国剧本评审的不少剧本写的都是当地的好人好事、模范人物,采取的都是一种将新闻报道再现于舞台的方式,这种在其中看不到艺术家个人感动的作品,恐怕无法感动观众。“有些戏,粗看什么都有,细想什么都没有。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表层,缺少把艺术推向生活深处才能显现出来的细腻的生活肌理和可触摸的质感……”其实,类似的担忧在一些业内人士心中由来已久。

  浮华包装掩饰不了内涵空洞

  近十多年的看戏观感,让京沪不少专家对舞台创作心存遗憾,有人直言,国内当下最高水准的舞台作品,也还是落后。这种落后表现在艺术视野狭窄,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广泛发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很多珍贵的生活素材被草率处置,甚至根本没被关注。一些人把文艺创作等同于物质生产,观众自然无法在作品中听到艺术家心的跳动、灵魂的呐喊。唯一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的舞美技术甚至搞大制作方面的能力,可能已经超过欧美同行。但内容浮夸、形式浮华,必然导致艺术的肤浅。正如沪上话剧界同行在交流中所说的那样——今年看到的好戏,极少是我们自己的创作,大都是翻译或搬演外国剧作,比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后引起轰动的《十二个人》、《怀疑》,还有在北京上演的英国话剧《外套》。

  剧本内涵空洞,往往就要求用浮华的舞美技术来包装、掩饰,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人们看见六七部舞剧不约而同地在舞台上人造大雪纷飞的效果,试图以视觉冲击取代真正的艺术对观者情感和认知的冲击。

  这些年,一部舞台剧投资成百上千万已是司空见惯,而绝大部分钱都砸在了舞美装置和服装上。我们似乎已经习惯由电脑程序操纵着的满台灯光闪烁不停,音响震耳欲聋,或者不管是否需要,都配上几段不伦不类的群舞。投影、LED,大场面、大队形,变化复杂的推拉台、升降台和转台,各种舞台技术手段充斥全场,不少大腕级导演热衷玩耍这些浮光掠影的手段,对刻画和塑造人物反而不再用心,甚至,导演和演员这方面的能力都已大大退化。更有点可怕的是,这样的浮华之风不但不见收敛,相反已经成了当下艺术创作的主流。

  文化只讲“赚钱”,谁来滋养心灵

  “文化赚钱论”正在流行,一些人经常拿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好莱坞电影大片和欧美流行音乐说事儿。文化是有商品的属性,但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精神性,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滋润、雕刻着我们的心灵,如同水滴石穿,润物细无声地对精神境界、思想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毛时安认为,这些年的一大误区,就在于片面强调文化的商品属性而忽略了它最根本的精神向度。我们需要文化,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没有文化的人是“单向度的人”,最终会变成“文明的野蛮人”。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临近尾声,我们需要冷静、全面地思考和认识文化和文化的发展走向。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