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谈百年上海文学史: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好参照物

2010年12月15日 18: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上海12月15日电 题:专家谈百年上海文学史: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好参照物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近代以来,上海文学曾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繁荣的城市发展吸引了许多重要文学家长期聚集,成为“中国文学的大码头”;移植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使上海文学成为一股巨大力量。

  今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文学大系丛书《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精选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活动过的270多位作家近6000万字代表作品,汇编成131卷。如此浩瀚的卷宗全方位、全系列、多侧面展现上海文学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在上海乃至全国出版史上尚属首次。

  15日,“作为文学城市的上海”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召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多位举足轻重的学者,共同探讨了上海文学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留下的辉煌倒影。

  据介绍,《文库》中收录了数十位被历史烟尘湮没的海派作家,填补了文学史的部分空白,其中包括最早准确预测了将在上海浦东举办世博会的晚清上海小说家陆士谔等。著名通俗文学史研究专家范伯群表示,通俗文学作家被纳入《文库》,还原了上海在近现代作为领导新潮流的中心,允许各个文学流派共存的面貌。

  作为移民城市,上海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展示出有容乃大的胸怀。工商业发展,出版设备优良,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学家首选上海作为聚集地。文学家沈从文是一个特别的代表。沈从文在上海居住三年多,小说产量却占毕生创作的三分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洪涛指出,上海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彻底改变了沈从文的创作面貌,使他获得了国际一流现代作家的称号。

  不少与会专家指出,在世博年出版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展示出上海的志向、视野与自信。作为中国现代化典范城市的注脚,上海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史,更为中国思想者提供了认识都市文明的材料。从乡土文化过渡到都市文化,上海在全球化进程中展出的地方性经验,意义重大。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作家,在极短的时空范围内一下子聚集起来,这就是现代化城市展示出的巨大文化生产能力。

  著名学者王晓明点评说,城市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站得住。上海需要持续积累、培育城市文化,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