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教材中的“谎言”合适不合适?

2010年12月16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世纪的“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了,走入社会,他们开始发现,小时候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靠。借助微博、网络空间等现代传播工具,一股批判成长过程中所学所闻的“疑古思潮”正在蔓延。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对某版历史教材的质疑。其实,我多么希望能有人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提出质疑。为什么人们总对语文、历史教材指手画脚?因为这两门科目门槛低,但凡认识中国字的人都能说上一二。可毕了业多少年后还能记得sin、cos,还能整明白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幸运儿就不多了。

  再说这本历史教材。有人发现,秦始皇、汉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等多位古人的画像相似度极高,感觉自己上学那会儿被糊弄了。还有人发现,这些画像都是来自一本书——《三才图会》。

  这本书是明代一个叫王圻的人攒的,把很多书的图谱摘来,汇为一编。内容极其芜杂,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为“务广贪多,冗杂特甚”。尤其指出书中的古人画像,没有根据,不足征信。比如,古说“仓颉四目”,《三才图会》就画一个脸上有4只眼睛的人。

  这么一本三流古书的内容被选入教材,背后其实隐含着中国教育的一个传统理念:“善”和“美”排在“真”前。就好像前一段时间有人质疑“爱迪生救妈妈”是不是发生过,“陈毅探母”有没有根据,“乌鸦反哺”合不合自然规律……其实,我们这个传统早就存在,《二十四孝》就是这方面的模本,龙应台斥之为一部虐待儿童史。

  问题的实质,曹雪芹两百年前就看到了。《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讲贾宝玉祭水仙庵。

  茗烟道:“……我常见二爷最厌这水仙庵的,如何今儿又这样喜欢了?”

  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

  这些教材中的“谎言”就如同水仙庵里的洛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但曹植写得太美了,太好了,以至于“老公愚妇”都信以为真,盖庙供养起来,任人膜拜。当然,我们的教材编写者的水平绝对比“老公愚妇”高,他们知道此洛神本非人间所有,但洛神的光芒遮住了她的来历,却合了编者的心事,故借她一用。

  这么做合适不合适?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真、善、美在少儿教育领域里该如何排序?

  真实的事物不一定是好的事物、美的事物。关键在于大人对这三项的取舍。事实上,很多时候,大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没整明白。兔子会自己撞上树桩而死吗?思想很有穿透力,可生物学基础,对不起,没有。逐渐加温的水到底能不能煮死青蛙?道理很深刻,可一旦较真,或者追究一下这种表述的来源,或者去验证一下对错,结果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于丹解读《论语》对不对?大部分人不较真,只会听个顺耳,觉得符合平时的生活体验就够了……

  网络上兴起的这股“疑古思潮”,如果能持续下去,逐渐形成声势,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多逗留那么一些时日,让大家把“真”真正地排在第一位,那再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思路就会清楚很多。 熊建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