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陕西的秦腔突围之路:机制改革 丰富基层演出

2010年12月20日 17: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也是陕西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戏种。几百年来,秦腔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等家喻户晓。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多样化,也使秦腔和全国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为此,作为秦腔故乡的陕西开始探索一条秦腔的突围之路。

  培育秦腔文化的土壤

  2006年5月,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被国务院认定为秦腔保护责任单位,这让陕西振兴秦腔工作跨入了历史的新阶段。保护、传承秦腔艺术,因此成为繁荣陕西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2008年,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在甘肃兰州接过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会旗,并郑重承诺,作为陕西的一名官员,尤其是文化官员,搞不好秦腔就是失职。从那一刻起,陕西秦腔艺术事业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

  2009年6月,秦腔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和研讨活动举办;9月,陕西秦腔博物馆建成开馆;11月,千人队伍进京举办陕西秦腔文化周活动;12月,秦腔演唱大赛专业组比赛举办;2010年春节过后,秦腔演唱大赛业余组比赛举办;2010年6月,秦腔音乐演奏大赛举办……一系列大型秦腔演出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为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吹响了前奏。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文化厅共同主办的西北剧种剧目展演活动。本届秦腔艺术节亮点纷呈:万人齐聚城墙,开腔齐吼秦腔;名团、名戏、名角同时登台;我国台湾和哈萨克斯坦的秦腔爱好者也来参会;首次尝试与民企合作公益文化事业的运作模式……

  如果说专业的秦腔演唱是根本,那么业余秦腔的发展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它是群众支持戏曲的最好诠释。为进一步促进秦腔文化的发展,今年7月,振兴秦腔办公室首次探索性地举办了第一期秦腔业余爱好者骨干培训班。培训班学员主要以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业余组获奖选手为主,自愿参加,由陕西省知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省市艺校的8名知名教师任教。学员们表示,通过培训,不仅学到了较为系统的戏剧理论知识和戏剧艺术遵循的基本原则,更学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了专业素质。

  机制改革丰富基层演出

  县级剧团长期坚持在基层演出,是新时期“三贴近”文艺方针的排头兵,也是传承、弘扬秦腔艺术的基石。为此,第五届秦腔艺术节打破了以往只有大院团参演的“惯例”,让多家县级剧团、民营剧团集中参演,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地方院团为秦腔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1953年成立的周至县剧团很早就踏上了改革求变的道路:将有限的财力资源和精品剧目向基层倾斜,牢固占领农村市场,然后逐步扩展到城市。改革之后的周至县剧团唱红陕甘宁,平均每年演出在400场以上。

  让戏迷有戏看,让演员有戏演,才能保证一个剧种长盛不衰。为此,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了“天天晚上有秦腔”活动,渭南市秦腔剧团推行“周末一元剧场”。这些举措成功地让基层秦腔演出再现盛况。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于2007年10月推出了“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至今已连续演出1000场,参演人员达400余人。在陕西省政府“文化惠民工程”资助之后采取的低票价政策,更是吸引了大批城市低收入观众,剧场平均上座率达93%。如今,“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活动,不仅激活了秦腔在城市潜在的演出需求,而且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渭南市秦腔剧团“周末一元剧场”是针对戏曲观众群体大部分年龄偏大、收入偏低、消费意愿不强等特点探索出的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即在每周五晚上,由渭南市秦腔剧团在渭南市儿童剧院内为群众上演一台全本大戏,每位观众仅收1元钱,演出费用不足部分由政府资金扶持与企业投入来弥补。自2007年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演出160余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演出内容除秦腔专场外,还有河南豫剧的演出,以及富有特色的“秦乐园”戏迷演出专场,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围绕“周末一元剧场”剧场版活动,渭南市秦腔剧团还陆续推出了手机版、声讯台版和互联网版的“一元剧场”以及秦腔彩铃等。此外,“周末一元剧场”注册商标“周末一元”已于今年10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渭南市秦腔剧团成为陕西省首家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文艺院团。

  本报驻陕西记者 赵建兰 任学武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