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京剧面临现代媒体与多元审美夹击 名家畅谈发展

2010年12月25日 14:5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前夜、今宵,上海大剧院华灯璀璨。 11月16日,国粹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为此,来自京津沪的58位名角新秀济济一堂,以同一行当、同一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的方式,为世人奉上两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这是一场盛宴,却又不止于此。对外,它是展示,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对内,它则是一次自觉的检阅与盘点。它不是比赛,胜似比赛。因为我们深深感到,京剧申遗成功,是肯定,是荣耀,更意味着一份面对世界目光的郑重承诺。京剧进入非遗名录,是站到了一个迎接繁荣与兴盛的新起点上。

  值此京剧发展的重要节点,本报特邀数位名家学者畅所欲言,望为倡导并推动全社会共商百年京剧之变革、现状、机遇与长远发展抛砖引玉。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李铮 龚丹韵

  ●嘉 宾:傅 谨(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马博敏(上海市文教结合工程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

  孙重亮(上海京剧院院长)

  沈鸿鑫(戏剧理论家,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徐幸捷(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戏曲学校校长、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团长)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领军人)

  群英会开一派新风

  解放观点:这两天,京津沪58位名家名角和优秀青年演员齐聚上海,可谓盛况空前,也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您觉得这对京剧界有什么样的意义?

  孙重亮:这次京津沪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是一次声势浩大、开先河的演唱会。它按照京津沪的顺序来排名,开了风气之先,把过去旧戏班的习气都改了,不再讲究谁在谁前面、谁和谁不能同台。我们要把这种摒弃旧风气旧形式的好办法发扬下去。这一次的演出,对外有辐射作用,对内是一次检阅与盘点。

  徐幸捷:这次活动规模很大,除了强调对经典的传承、展示,另一个特点我觉得更引人关注,那就是流派的对口交流。以前名家荟萃的汇演也有,但像这次邀请那么多流派、每个流派邀请几位代表性演员同台交流展示,就很难得。其实,这其中多少也带有 “同台竞技”的意味,这就具有相当积极而长远的立意。历史上的 “四大名旦”就是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形成他们各自的特点。

  解放观点:是否可以说,这次京剧流派的群英会,就是要打破流派的门户之见?

  徐幸捷:现在流派发展传承方面有很多好的、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担忧的方面,那就是在流派传承中的门户之见。但这次就提倡大家同台展示交流,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PK。我觉得这是符合戏曲发展的规律,也是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的。

  演员要不怕竞争、虚心学习。同时,吸引更多观众来评头论足。现在一场演出结束,网上马上就会有评论。不怕争论,就怕冷淡、不关心你。批评也没关系,它也是一种关注。没人关心了,是最可怕的。京剧要发展,一是要有人才,二是要有观众。所以,从这点上讲,这两场演出,对人才培养的推动、扩大京剧影响、京剧观众队伍的培养都有好处。这些意义集合在一起将远远超出这两场演出本身。

  看看这次的演员阵容和演出排序。谁第一上、谁第二上,过去有很多讲究。虽说这次强调的是根据京剧行当、流派来分组,但真要在一个舞台上促成这样的精诚合作、同台竞技,还是不容易的,也显得特别珍贵。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