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读库》:一场文青的白日梦一个人的文学玩乐

2010年12月26日 13:49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读库》一场文青的白日梦一个人的文学玩乐

  《读库》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张立宪

  《读库》是一本由张立宪(圈内人称“老六”)主编的综合性人文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从2005年11月推出《读库》创刊号0600起,五年来,《读库》已锁定大量的读者群,他们在网络上自称“库娃”。

  杭州知名文学评论家夏烈是“库娃”中的一个,在他看来,读库最吸引他的就是可读性,“这本书是可以反复阅读的。它的特点就是关注历史,特别是个人史,但它既不是传统的历史教材,也不是思想类的书籍,读起来没有那么沉重。”

  《读库》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重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历史,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

  从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到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张立宪坚持本人亲力亲为。

  “这是有张立宪个人气质的书,他的趣味就是这本书的趣味,他决定这本书的方向。”夏烈说,“这本书的趣味其实和当年已经有不同了。以前的文章更有思想性和深度,这一两年来老六尝试修复民国的老课本,再版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手写绘本,这些都是他个人的想法与趣味。”

  张立宪让《读库》弥补了中国书业一个空白点,“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只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张立宪坚持让《读库》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因为这是他一个人的书,所以每本书都是张立宪的主张,“摆事实不讲道理”。

  每一期的《读库》都有一些长达几万字的文章,比如0804期有一篇占了70页的文章《八月的乡村》。讲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些农村故事,而且这不是一般的农村故事,正是很多奥运会选手的家乡。一群记者专门去探访了很多奥运金牌得主的老家,像剑客仲满、柔道选手杨秀丽等,去看看家乡的父母,看看他们的家庭平常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这些每天在田间生活的父母,家里一半都是负债的,但是等到儿女终于拿到奥运金牌了,日子也就好过了。

  “《读库》中的许多文章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个人在历史中的人生经历。每个个体折射了大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很容易被大历史忽略掉,因为他们进不了教科书或传统历史书籍,现在他们却能出现在《读库》里。”夏烈说。

  这本外表朴素的书,在内页却做得极致精美,每期都会邀名家设计藏书票,每期都有一组图文并茂的重头文章等,这些细节的落实让人看出编者的用心与真诚。1004期精选了“毛毛虫童书馆”中的精美图画。而1005期,更是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刊发了张家荣《图画1958》里的那些画作,夏烈觉得现在像老六这么淡定地做装帧的人已经很少,“现在的出版界很浮躁,大家都希望炒作一下,大卖就行了,老六显然和他们追求的不一样。”

  最近《读库》出了一些周边的衍生品,比如日记本、画册,装帧精美。夏烈认为做与读本相关的文化衍生品是非常好的思路,“它延续了读者和读本的感情交流,这样小小的产业概念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夏烈用四个词评价《读库》──精致、文化、典雅、小众。“老六和他的读者、作者保持着一定的互动,他们是志趣相投的一些人。如果说《独唱团》是以韩寒作标志的刊物,那么《读库》就是和老六有着同样文化趣味的人的读本。”

  《读库》是“库娃”们首选的年度图书,它也像文青们一场白日梦。

  记者 陈宽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