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百亿电影票房:是市场的异香还是臆想的市场?

2010年12月30日 09:5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0亿惊人票房让人们兴奋地嗅到来自电影的异香,但这个迷人的市场也可能夹杂着迷惑人的臆想———

  2010年的中国文化疆域中,最风云激荡、最频繁被指点的一处江山就是电影和它的不寻常成长了。

  这一年,中国电影实现了超过500部的总产量,达到了破天荒的100亿的总票房;

  这一年,中国电影格局更峰回路转,让我们见证了市场的异香与臆想、投资的冲动与盲动、营销的丰富与疯狂。

  如何让我们的电影更好看,如何让我们的电影更被看好?除旧迎新之际,跟您说说电影那些事儿——

  年初,《阿凡达》以13.8亿的票房“丈量”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辽阔疆土,就在人们以为市场的锦绣前程已经全然铺开的时候,这股传奇般的热度却未能在国产电影身上延续——今年,国产电影的亏损率超过了50%。虽然,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在今年达到了100亿,但是“市场”对于大多数中国影人来说,依然是难以捉摸的神秘能量。

  ■市场只是一阵阵风

  今年,中国电影跟风盛行。当卡梅隆用12年时间打造的《阿凡达》票房急速蹿升的时刻,3D电影随之成为中国电影必然要赶的时髦,可号称是亚洲首部全3D的《唐吉可德》,得到的评价竟是:“只有字幕是立体的”。与3D潮流相似的是中国电影在某些题材上的扎堆,诸多的“N胞胎”让人震惊,今年,中国电影已经拍摄或者正在筹备的题材包括两张“画皮”、两个“封神榜”、三拨“杨家将”、三桌“鸿门宴”、四个“关云长”、四位“白娘子”,而叶问、李小龙也频频出镜。电影人试图偷懒的动机——由于文化渊源的关系,中国观众对于经典神话、历史传说和武学宗师的故事耳熟能详,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要比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更省力、更保险。

  还有一个“一窝蜂”要赋予各类山寨喜剧,自从《疯狂的石头》在2006年成为一匹黑马后,“仿石头”的影片依然在大肆流行,恶搞、山寨、无厘头、颠覆为特征的喜剧被反复复制,故事荒诞、表演夸张、台词摘抄自网络段子的《唐伯虎点秋香2》、《嘻游记》、《三笑之才子佳人》等诸多作品将喜剧变成了闹剧,以低俗的媚态讨巧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娱乐心态,却忘记了电影行业在整个社会的“脸面”。

  一波又一波的“跟风运动”在中国的大银幕中上演,但观众看到的却不是电影创作的新趋势,而是中国电影人思维的停滞,没有方向感的电影人企图用最小的付出获得高额的收获,胆怯地以“随大流”、“捡现成”来代替踏实的创作,如果这样的风继续吹,那么中国电影市场也会成为越飘越远的“浮云”。

  ■唯票房论让市场失衡

  中国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0亿元起步,8年内年增幅超过35%,今年达到100亿,电影产量也超过500部,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是,残酷却隐藏在繁荣背后,上半年70%的国产影片都亏损,其中,6月份上映的27部电影中,25部亏损,而在下半年,虽然状况有所好转,但依然有超过50%的国产片赔本。赚钱的电影集中在少数的导演、少数的电影公司、少数的大制作影片上,中小影片、青年导演成为了市场中的炮灰。而能进影院已经堪称“幸运儿”了,500部电影中,还有400部根本无缘大银幕。

  目前,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银幕数是0.41块,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10倍,这种放映资源的有限使得效益为先的院线不得不偏向于商业大片,一旦大片登陆,所有资源被垄断,一部电影一直要演到没人看为止,中小制作影片往往沦为“影院一日游”,上映一两天就下线,根本没有展现魅力、制造口碑的空间。而尚未形成“常态观影”习惯的观众,往往一年只看一两部大片,使得大批国产电影度日艰难。

  艺术电影的形式在今年也依然严峻,本届上海电影节上反响极好、获得4项大奖的电影《碧罗雪山》就陷入了许多优秀文艺片都经历的残酷困境中——因为“钱景”问题,该片无人发行、无法上映。

  票房总量增长了,但市场的“心量”却变小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被票房诱惑、被功利驱使而走向了单一的、商业元素的堆砌上,今年上映的电影不乏叫座不叫好、养眼不养心、频频虚报票房的怪异现象,让中国电影市场燃烧起一股“虚火”,让这样一个不理性的市场去主动担当电影艺术的传承是不可能的,电影的“多样性基因”受到了威胁。

  ■中国导演忘记的事

  中国商业电影的“非正常”成功法则正在被频繁地印证:找一个看上去有噱头的题材,请出当红的演员,加上导演苍白的情怀,然后把它推销成话题或者事件。这种对于商业的惯性依赖、对于政策扶持的依赖,已经让很多中国的导演创意不足,缺乏底气。

  对故事的驾驭能力,本来是导演最基本的素养,却是中国导演最大的软肋。中国电影的取材都可谓高尚,但由于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往往使得影片沦为平庸之作。年初,《孔子》将“圣人”塑造成了“好人”,对于最为核心的问题——孔子何以成万世师表、他对后人留下的是怎样的精神财富,导演却无力解答。以超6亿的成绩创造了华语电影票房新高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同样在叙事上难言完美,影片回避了风险和深度,将这个承载着中国观众集体情愫的主题处理成为“家庭苦情伦理剧”,主要人物的命运被片段化地平行串接,使得最后的情感爆发缺乏动力。打出类型片先锋旗号的《西风烈》却“眼高手低”,混乱的剧情和不合逻辑的细节,致使这部充满争议,尽管导演高群书认为自己是在为中国类型片而奋勇一搏,可惜观众真正需要的是电影、是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导演阐述。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试图脱离忠义,重新撰写出一个让现代人接受的故事,表达出对于命运与人心的思索,这样的出发点是好,但是,恰恰是陈凯歌“揣测”的现代人的“躲避崇高”的心理,让他在表达善与恶较量的过程中变得摇摆不定,他煞费心思的种种铺垫、隐喻,因为缺少价值观的明确指向,使得影片失去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其实,中国观众并非一味地崇尚好莱坞,并非无聊到以恶搞大片、大导演为乐,那种血脉中的文化渊源使得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充满了期望和感情,但是,一些国产电影却重忽悠,而轻灵魂;将平庸等同于“亲民”;将怪异当作是创意。使得老百姓很难从一部电影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很难从一部电影中寻找到超脱生命困惑的启迪。细数今年的电影市场,具备现实意义、人文关怀的作品依然严重缺失,只有揭露医药行业丑陋内幕的《我是植物人》等几部现实题材的小制作电影试图以微弱的力量填补空白,唤醒人们的悲悯。

  市场在哪里?不在导演的幻想里,不在山寨的风潮里,不在火箭般蹿升的票房里,更不在显而易见的植入广告里,而是在电影人谦逊诚恳的叙事中,在遗忘了金钱、功名、自我的开放心怀中,电影市场是一片灵性投射的土壤,需要用智慧去亲近,而不是用一意孤行的心态去盲目地开辟。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