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非2》背后的“交口忽悠”:变味的口碑营销

2010年12月30日 13: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记者周宁)“交口忽悠”(交口称赞),这个娱乐圈与社会传播机构的互动方式,已成为不少影视公司最常用的营销手段之一:新片放映前,发行方诚邀私交关系不错的媒体人、影评人等先睹为快,借他们之手在公共媒介上发表真知灼见营造“口碑场”,以起到影片推介的效果。

  这种本无可厚非的营销模式在今年竞争异常惨烈的贺岁档里愈发泛滥:为谋求点击率、收视率和发行量,一些社会传播机构欣然成为一些发行方的“吹嘘工具”,在大片公映前后“撒网占道”“挥毫泼墨”“歌功颂德”“爆炒票房”。更有甚者,本着“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的原则,让“枪手”“枪稿”满天飞,以致观众被“忽悠”进影院,最后痛斥片子臭。

  影片《非诚勿扰2》的首映日,某门户网站刊出“观众给《非2》打高分”的文章,文章作者经现场调查后得出结论:绝大多数受访观众认为该片精彩绝伦。令人蹊跷的是,依然在该门户网站的同一频道所开设的“观影调查”中,却只有约30%的受访者对《非2》表示认可,难道您所谓的“绝大多数”就是指“30%”?

  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结论,有几种可能:一是“观影调查”的调查问卷设计水平太低;二是如冯小刚导演所讲,媒体若想给电影定性,就会把与该媒体观点一致的观众列举出来,这意味着这个门户网站的调查采访不深入、不细致。

  最可怕的一种可能,就像出版人洪晃等人所言,电影发行方与少数传播机构形成“话语霸权团体”或“双赢互惠、合作共荣”的关系,通过“炒作”这种议程设置的“交口”方式,达到“我给什么、你看什么、反复不断、吸引观看”的效果,而观众始终蒙在鼓里,弄不清消息究竟是真是假。

  以票房发布为例,“零点票房超过200万”“5天破2亿”“影市单周票房创纪录”……这些令人乍眼的贺岁电影票房数字,对影迷的确很有感召力。可是,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些数字的发布者不是别人,正是上映影片的发行方甚至导演本人。

  冯小刚近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地一个公开论坛上坦承,他拍了贺岁片后才发现,原来拍电影还可以挣钱“赢房子赢地”,并说现在他拍电影挣的钱“这辈子是花不完了”。联系到他的这些自白,人们不禁有理由怀疑在《非诚勿扰2》“交口忽悠”的背后,是某些人为了“房子”为了“地”而忽悠观众、忽悠票房。

  国家电影主管部门的多位负责同志多次对记者表示,受技术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票房发布系统正在加紧建设完善,尚无法实现“一日一报”甚至“一周一报”,“国家广电总局才是影片票房发布的唯一机构”。面对此境,影片发行方如何有这么大本事越俎代庖发布票房信息?面对此境,社会传播机构究竟成为发行方的代言人“交口忽悠”,还是本着实事求是、对受众负责的态度保持社会公器的公益性?答案都不言自明。

  今年贺岁档的火爆,难掩少数媒体和电影圈的“浮躁”。“交口忽悠”并非不需要,但必须客观、适度,其前提是过硬的影片质量。否则,那些“被吸引”进入影院而又“倍失望”离开的无辜观众,将会不断透支发行方和某些社会传播机构的公信力。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