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个古玩世家的沧桑百年:马更生复制金缕玉衣

2010年12月30日 18: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个古玩世家的沧桑百年

  2010年11月10日下午,一个老人掂量着手中的一串钥匙,凝视着身旁已过而立之年的儿子,悄声叮咛一句:“我把它全部交给了你!”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老人向孩子交钥匙,意义重大,寓意交班。

  这一幕,发生在著名旅游胜地宁波天一阁旁边天一文苑艺术馆。当时,这里正为第二天将举办的“首届中外鼻烟壶名家名人邀请展”布展。这个展览规模不大,但是聚集了中外民间鼻烟壶收藏的高端群体,展出了许多罕见而价值不菲的鼻烟壶精品。所有人,对于自己的展品都倍加呵护。

  这个交钥匙的老人,名叫马明忠,是北京古玩业有名的大行家马更生先生的长子;接钥匙的叫马良宇,是北京古玩城博文斋的新一代掌柜,也就是马更生先生的长孙。

  他们父子交钥匙的那一刻,我就站立在边上。

  那一刻,的确让我有些感伤。马明忠先生已经64岁,身体一直不是很好,的确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是,这个交钥匙的举动,似乎还包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说明这个经历近百年沧桑的古玩世家已经完成了向第三代交棒的环节。

  一代古玩大家马更生

  北京古玩业的马家,是这个行业里著名的世家,它的创始人就是马更生先生。

  马更生1925年7月3日出生在北京一个有名望的穆斯林家庭。他的先人是北京“哈密馆”的主人,这个类似新疆回族人驻京办事处的机构,从清朝至民国期间,一直是新疆回族人晋京的下榻之所。

  马更生14岁的时候开始了古玩界学艺生涯,先在北京廊房二条天瑞祥玉器店学徒,拜北平当时著名的古董商周启瑞先生为师。18岁时独开门面,并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东安市场经营通艺贸易行。50年代初,与上海著名鉴赏家吴启洲先生的弟子张福川合伙经营通艺贸易行,并在北京和香港设立了分号。

  在古玩行的辈分中,张福川与瓷器大家孙瀛洲同辈,比马更生高一辈,而长辈愿意与晚辈合伙做生意,看重的就是马更生人品好,业务精,而且身强力壮。1955年,马更生先生主动从香港返京参加公私合营,以专家的身份进入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负责文物的鉴定工作。从此,他的人生开始谱写这一辈子最为令人称道的精彩篇章。

  60年代,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收购了一件细颈直口天球瓶,图案是描金勾莲五彩狮子,准备出口去换取外汇。马更生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鉴赏眼力,断定此件瓷器是清代康熙彩精品,是十分珍贵的重要文物,不能流失。但当时的同行对此争议很大,有专家认为康熙彩中没有描金的瓷器,因此可以“放行”。而马更生先生态度坚定,引经据典,力排众议,最后在老一代专家“会诊”后,支持了马更生先生的鉴定意见,才使这件十分珍贵的重要文物得以保存了下来。现在,这件清代康熙细颈直口天球瓶被故宫博物院珍藏,陈列在故宫陶瓷馆,供中外游客欣赏。后来,有关工艺品厂家在马更生先生的指导下,依此瓶图案仿制了众多的赏瓶、芭蕉瓶和天球瓶,用于出口和销售,为国家创造了可贵的经济效益。马更生先生这种既保护了珍贵文物,又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做法,成为当时文物界的美谈。

  1972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时,他在叶剑英元帅的陪同下参观了北京故宫的珍宝馆。而当时故宫珍宝馆里正在展出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尼克松对金缕玉衣大加赞赏,希望能够让金缕玉衣出国展览。此事后来报告了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指示,要按照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再复制一件,用于出国展览——因为按照规定,像满城的金缕玉衣,属于国宝文物,不许出国。于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著名研究员史树青先生力主推荐了马更生先生。马先生虽然鉴赏专业面涉及宽广,包括玉器、瓷器、竹木牙雕、烟壶料器、字画砚墨、佛像和硬木家具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主要是指杂项),但他尤其以玉器鉴定最为出色,名重一时,是当时文物界首屈一指的玉器鉴定大家。

  要想复制一件金缕玉衣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国至今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18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8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整件玉衣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据考古资料记载: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据考古人员撰文介绍,当时仅用10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就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但是,马更生先生没有退缩,勇敢地承担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特别是黄金匮乏,所以有关单位最后决定把复制金缕玉衣的金丝,改换为银缕玉衣,但是,其工艺难度并不降低。复制的标本依旧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马更生先生带领两个大徒弟冯林、薄政声,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金缕玉衣复制工作终于完成。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上,马更生先生复制的银缕玉衣引起了轰动,一时传为佳话。消息传来,连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和历史研究大家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专门为马更生先生复制银缕玉衣事,赋七言诗一首:“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再也看不到马更生先生复制的这件银缕玉衣了。据马更生先生的儿子马明欣先生介绍:“我父亲复制的这件银缕玉衣,后来去外国展览时被一家外国的博物馆收藏了,当时他们收购的价格是70万美金!”

  “文革”中,生性耿直的马更生先生被批判为“反动权威”,受到了冲击,一气之下不幸罹患重病,导致半身不遂。1980年,身体稍有恢复的他,又坚持去原单位上班。组织上安排给他的工作是整理仓库积压的古玉。于是,马先生每天6点起床,在女儿的搀扶下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去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位于三间房的库房。这可能是这位著名文物鉴赏家生命里所完成的最后一项重要使命。

  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三间房库房里,积压的古玉有数十万件之多,而老人家逐一挑选,反复研究,甄别真假,确定年代,最后将精品古玉数百枚挑选出来,邀请我国著名文物大家傅大卣先生亲自手拓下来,编成教材。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为培养我国文物系统的后继人才,举办多次行业学习班,所使用的玉器教材正是马更生先生编辑的。而当时那些参加学习班的文物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成长为我国文物界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敬称马更生为“先生”,是指自己的老师之意。马更生先生晚年鉴定、整理的这些古玉,现已经收藏在国家文物局。

  马更生先生晚年有个愿望,就是把当初自己亲手挑选、傅大卣先生亲自手拓下来的这些古玉汇编成《中国古玉图谱》,加以点评,把自己一生研究古玉的心得记录下来,传以后人。可是天公不作美,马先生没有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就魂兮归主。1988年4月10日,一代鉴古名家马更生先生去世了,终年63岁。2008年4月10日是我国著名文物鉴赏家马更生先生去世20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古玩界举办“追思会”,深情怀念一代鉴古名家马更生先生。来自全国各地古玩界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马更生的儿女们

  马更生、黑淑敏夫妇育有7个子女,四男三女,男孩以“明”字排,女孩以“燕”字行。他们分别是马明忠、马燕秋、马明道、马燕茹、马明远、马明欣和马燕梅。有趣的是,马家这7个子女,后来全部进入了古玩行,做起了古玩生意,或者曾经一度做过古玩生意,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玩世家。

  马家这7个子女中,在古玩业名气最盛者有两位,即长子马明忠和四子马明欣。

  先说马明忠先生。

  1946年马明忠出生在北京。他自小爱读书,成绩一直优秀,所以他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读大学,上衣的口袋里别上两支钢笔,做个知识分子;进而别上三支钢笔,成为大学教授(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社会时尚:口袋里别上一支钢笔的是高中生,两支的是大学生,三支就是大学教授)。但是命运弄人,由于家庭的影响,他最终没有能够进入大学深造,结果去了北京玻璃总厂当工人。而马明忠好学肯钻研的个性,帮助他成为玻璃行业的技术骨干,进而成为技术干部。1980年调往北京玻璃总厂下属的603厂当科长。1986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下属的和平公司成立工艺品美术公司,也因为他的家庭背景,马明忠出任经理。1991年离职下海。

  在玻璃总厂工作期间,马明忠学习和掌握的玻璃生产知识和技能,为他以后从事古玩经营,尤其是鉴赏古代料器工艺品奠定了结实的基础。1995年潘家园建起了北京古玩城大楼,他在其中拥有了一家古玩店,起名“博文斋”。他是这个行业里有名的料器鉴赏家。

  所谓料器,就是古时的玻璃工艺制品。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成立中国鼻烟壶研究会的时候,德高望重的马明忠担任了会长助理,实际上他是秘书长,是中国鼻烟壶研究会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马明忠做人做事,稳扎稳打,不冒险。他的“博文斋”做古玩生意主要是杂项,而且还有个规矩,就是只做传世品,不做“生坑”。所谓“生坑”就是出土的随葬品。他说,“不仅我不做‘生坑’,而且我也不许我的孩子们做。我觉得挖坟扒墓的勾当,不仅法律不允许,从道德上讲,也太缺德!”

  马明忠一直有心培养他的孩子马良宇、马庆宇兄弟经营古玩业,而在中国古玩市场迎来了激情汹涌的大发展时期,已经年过六旬的他,开始钟情虫鸣遛鸟,逐渐退居到古玩市场的二线。他说,“年老是个自然规律,这个行业总是要靠孩子们延续下去的。”

  再说马更生的四子马明欣先生。他就是马更生的子女中最出名者,曾经担任过第五、六、七届辽宁省的省政协委员。

  马明欣1958年生于北京,也没有读过大学,很小的时候就随伺在父亲马更生先生身边,学习古玩鉴赏知识。他是家里出来“混”古董江湖最早的孩子。马明欣自己曾经说过:“我的启蒙时期是1973年的暑假,教我玉石雕刻的老师叫杨子晨,是民国时代非常著名的玉石雕刻大家。我一天到晚都住在师傅家,他会不时拿出一些民国的小茶壶、翡翠的小戒指、小鼻烟壶等小玩意儿给我看。临走的时候,我把打工的钱全给了师傅,把那些小玩意儿一共二三十件全拿走了。回家我父亲问起来,我把书包一倒,我父亲当时就乐了。从那时候开始,父亲就开始引导我,带我拜访他的那些老朋友,如傅大卣、程长新、王鲁,听他们给我讲故事、聊东西,有时候就拿一块瓷片,深深地吸引了我。里面的学问太多太多了。”1981年,首都博物馆开展了一个“废品堆里救国宝”的活动,马明欣就跟随师傅程长新在4年的时间里买下约10吨青铜器,不少都是马明欣亲自扛回来的。现如今这10吨青铜器,全在首都博物馆收藏着。

  马明欣是上世纪80年代移民去了香港,后来又移民加拿大。当初,父亲马更生先生不想让他做古玩这一行,因为这个行业的水深,怕他在香港难以生活,但是马明欣已经爱上了这一行。他向父亲保证,一年内要挣够12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要赚一万,以证明自己的经商能力,安慰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12万港币对于内地人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巨款啊!结果是,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赚到了12万港币。

  马明欣做古董生意,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与某文物商店经理的故事,就很能够说明问题。

  1992年,在上海的波特曼举办全国文物展销会,回国采货的马明欣来到了该文物商店的柜台旁,看中了展销文物中的十个玛瑙鼻烟壶。他对文物店经理说,“这十个烟壶都不错,我全要了!”文物店是国家的,经理就给他开了个狠价,1.6万一个,10个正好是16万。马明欣后来对我说,“经理给我开的价格实在太狠了,因为当时烟壶的价格也就两三千元一个,我后悔得肠子都绿了。可是没有办法,咱也算是回国华侨了,人家文物店是国家的,咱为国家作点贡献也是应该的,所以我照单付款。”

  之后怎么样呢?全国做鼻烟壶生意的古董商都来找他,给他送货,让他挑货——因为他出的价格是全国最高的。结果是,他把最好的鼻烟壶全部收入到自己的囊中。其中,有苏做的,有珐琅彩的,御题诗的,等等,精品极多。如今,一只高档的珐琅彩鼻烟壶在拍卖市场的价格已经高达上千万,而这些宝贝至今还睡在他的箱底里呐。

  搞收藏的人都知道,马明欣现在是国内收藏鼻烟壶的第一大藏家!

  1993年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回暖,马明欣回到国内,继续做他的古董生意。如今,北京古玩城内他拥有自己的文物公司,已经是古玩城里的资深大佬。

  马家第三代

  进入到21世纪后,一代古玩大家马更生先生的第三代已经成人,陆续进入了古玩行,或者进入与之相关的行业。

  马家的人已经深刻领悟到了“古玩行养人”这句老话的意义。在今天,年轻人的就业是如此困难、还面临激烈竞争的压力,可马家的第三代已经陆续进入了古玩行,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且也都干得不错。如马更生的长子马明忠的两个儿子马良宇、马庆宇兄弟,已经接替父亲,继续“博文斋”的古董买卖;长女马燕秋的女儿马可滢开办了“沐古堂”;还有如马良举、马良辰、马良瀚等,也都活跃在古玩市场中。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马更生先生的外孙女马可滢,不仅是个美女,她也是这个古玩世家中学历最高的人。

  马可滢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后,前往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传媒学硕士,以后又在中央美院获得了艺术管理硕士学位。也就是说,她拥有2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学士学位头衔。2004年后,她先后在诺基亚、三星等国际大公司工作,收入可观,成为令她的同龄人非常羡慕的白领。然而在2009年,她毅然辞职,加入了这个家族的古玩传统行业。她创立了一个名叫“海科志镐”的公司,开展古玩与艺术相关的教育培训,还在北京天雅古玩城开办了“沐古堂”,做起了书画和古玩的生意。马可滢说,“因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古玩世家,对古玩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是我回归家族传统行业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马家第三代在古玩经营的理念上,与他们的前辈们也有着鲜明的区别。前辈们,似乎更关注微观的研究与收藏,因此他们能够成为古玩业中某些种类的鉴赏专家,而马家第三代的年轻人,似乎更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和研究,也就是针对宏观市场的趋势所表现出的热情甚高。这一特点,也反映出古玩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现状。

  风生水起,白驹过隙。这个北京著名的古玩世家,在近百年的沧桑岁月里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历史与发展的一部分,也见证了中国艺术与收藏市场的每一个足迹。

  坎坷也罢,兴盛也好,均缘由于此。

  孙炜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