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传奇将军王耀南: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

2010年12月30日 18:4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响在父亲耳畔的黄洋界炮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一位传奇的将军,他就是王耀南。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同志们都称他为“工兵王”;红军四渡赤水前后,王耀南曾指挥工兵连先后架起十余座桥梁,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

  要了一个月的饭才走到安源

  1911年,王耀南生于江西萍乡上栗村的一个鞭炮世家,从儿时起,炸药整整伴随了他的一生。位于湘赣边界的这个小村庄,从古至今都赫赫有名,是因为这不足百十户的人家世世代代都以生产鞭炮为生。王耀南因为是冬天里生,所以取名“冬伢子”,伙伴们都叫他“南伢子”,五六岁时他就跟着叔伯们学着制造鞭炮。

  1919年的一天,王耀南与他母亲上山挖野菜时,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下山时他们发现差不多半个村子都被夷为平地。原来是村里的一户人家在制造鞭炮时不慎引爆了炸药。“当父亲和奶奶走到村里时,村里已经基本没人了。在无人救济、断了生活来源的情形下,奶奶不得已带着父亲及姑姑离开上栗村去安源找做矿工的祖父及曾祖父。”上栗到安源之间的距离足足有八十多里路,王太和说,“奶奶是带着父亲要饭走到安源的。那时父亲才八岁,后来他告诉我,他们足足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安源。”

  安源,位于江西省西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也是中共湖南省委指挥秋收起义暴动的军事中心。到了安源之后,“父亲当了一名童工,他是跟着祖父王树善一起在矿井下学点炮。”

  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点燃了工人运动的火把。毛泽东与矿工们在井下促膝谈心。“那是父亲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因为他是穿着衣服下矿井的。这与只有三尺汗布(即井下包头布、井上遮羞布、回家洗澡布)的矿工们迥然不同,所以,父亲印象特别深刻”,王太和说。在听完毛泽东给工人们传播革命道理之后,年仅10岁的王耀南就对他崇拜不已,这些道理在王耀南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也改变了王耀南的一生。

  1922年,王耀南和一帮小伙伴们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安源儿童团,这是安源路矿工人们的第一个少年儿童组织,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孩子们的组织。从她成立的那天起,儿童团员们就秘密地帮成年人完成他们难以完成的任务。他们把风、放哨、传递消息;他们带路、送信、护送领导。

  黄洋界上的炮声

  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想趁红军主力在湘南未回井冈山之机,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此举遭到了红军坚决还击,这就是有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守卫黄洋界哨口的部队其实就只有三十一团一营不到一个连的部队,守阵地的主要是我父亲的一班以及刘荣辉的三班。”张宗逊将军后来回忆此战时也说道:红军当时以三十一团一营一连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等待时机出击敌人。三连则在后边休息,准备替换一连指战员。

  王太和告诉笔者,父亲王耀南每次回忆起这场战役时都激动不已。实际上,黄洋界只是一个哨口,当时守卫红军的武器又很不充足,一个人最多只有一两颗子弹。(它并非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战役打响时,只听见机枪‘哒哒哒’响)所以,类似铺竹钉、滚礌石等土方法后来也都用上了。

  黄洋界战役打响之前,王耀南刚从红军小井医院回来(因医院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治疗只能回来以土法治疗),到部队后他才接受的任务。当时王良任连长,朱良才是党代表。“父亲是一班班长,刘荣辉是三班班长。当时部队并不知道这就是‘保卫黄洋界’,上级只是命令他们要守住这个口子,不让赣军攻上来。当时井冈山赤卫队也很支持部队,他们送来了很多淬了毒的竹钉,然后就将它们埋在路上。”

  王太和说,一来竹钉不是很多,不可能铺满道路;二来竹钉过长不能全部埋下去,总有点露出来,敌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父亲侦察地形时注意到了黄洋界上有不少松树,松树上还有很多马蜂窝。当时父亲和战士们都很年轻,玩心很重。有战士想把它捅下来,父亲没同意,还让战士去砍很多藤条回来绑在松树顶端,但不准他们惊动马蜂,战士们当时都不明白父亲的意图。”

  战斗打响的时候,赣军就攻上来了。“刚开始时他们没踩到这些竹钉,当他们走到树下的时候,父亲便指挥战士们拉拴在松树上的藤条”,这样,树上的蜂窝就全掉下来了,惊动了马蜂,蛰得敌人到处乱跑,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踩到了竹钉。就这样,部队用蜂窝战术击退过敌人一次,可蜂窝必定有限,后来红军还用上了石头、鞭炮等。

  下午四点左右,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战士们把仅有的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的一门迫击炮抬到作战前沿。因为三班班长刘荣辉懂得打炮,就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但前面两发是哑炮,到第三炮才打响了。“因为是钢弹(开花弹),威力特别大,当时的赣军一听这声响,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

  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与数倍之敌激战一整天,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它的胜利,灭了湘赣两省“会剿”敌军的威风,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毛泽东在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后,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未完成任务把食盐弄丢了

  “父亲在井冈山时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参与了黄洋界保卫战,二是搭建了朱毛会师台,三是在运送食盐时,路上遭土匪抢劫而被重罚”,王太和说。

  1928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同年底,彭德怀也率领部队上山了。小小的井冈山突然间涌入了数千人的部队。这么多部队使得当地的老百姓一下子难以负担,导致了日常生活用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尤其是食盐。“那时,对战士们来说,能在井冈山吃上盐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王太和告诉笔者,部队没盐吃,战士们身体日益变差,无法作战。为此,地方的党组织也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江西吉安通过各种渠道搞了点盐。“上级命令我父亲率部将其护送回来,我父亲就带着一班的部队过去了,而刘荣辉的三班则负责策应我父亲。”当部队走到吉安时,因战士们长时间没有吃盐,缺乏力气,无法自己挑,就找了一些挑夫,他们都是当地的老表。“我父亲就带着部队一路护送。谁知,部队从永清回来,快到拿山的时候遇上了土匪”,王太和说,后来,部队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撤退的时候不幸把盐给弄丢了。

  “父亲丢了盐,还伤到了好几个战士,这对部队损失很大。”朱德得知此事后,很生气,准备严惩。“父亲后来和我说,他是工人出身,和其余的正规部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他甚至不懂得稍息、立正和预备用枪等基本常识。”

  王太和说,为了将功赎罪,父亲向朱德建议,他可以利用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从炸药中提炼出少量的硝盐来,父亲从小就制造炸药,对其成分、含量及提炼方法都非常熟悉。硝盐尽管很苦涩,但它多少还有点咸味,暂时也能够替代食盐的作用。得到朱德的同意后,父亲便开始在部队提炼硝盐。他先让战士们支起大锅,再刮下烧出来的硝,最后加上猪皮放在锅里炼,这样就炼出了硝盐。后来,这种提炼方法还短期内在部队得到了推广。

  朱德总司令特批结婚

  1939年5月,延安飞机场建成,王耀南率工兵营返回前线。6月19日,兼任115师独立支队副团长的王耀南在行军中接到逃难老百姓汇报,有近千日军占领了康城。陈士榘部先头营在川口与日骑兵大队遭遇,陈士榘率先头部队与敌接火。战斗中,陈士榘是被炸弹给震晕在山沟里,“父亲临危受命,指挥部队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御工事以接应后撤的先头部队。”

  王太和告诉笔者,“在此次战斗中,父亲身负重伤,但他仍指挥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昏迷不醒,被送进了延安总医院。”毛泽东、朱德得知情况后命令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最终王耀南被抢救过来了。后来,毛泽东还亲自派专人送200块大洋,并写了亲笔信,赞扬他是“民族英雄”。

  王耀南伤愈后,朱德就让他留在抗大任学兵大队大队长,负责把年轻爱国的知识分子学员护送到延安。“送完两批之后,到第三批(我母亲曾林就在这一批,她当时是学员队排长)的时候,护送的路被日军封锁了。这样,我父亲就认识了我母亲,二人最终相知相爱。”

  “尽管父亲已经达到结婚的标准,但他们能结婚还是朱老总给特批的”,王太和笑着说道,“之所以由朱老总特批,是因为当时我姥爷家的成分比较高(但他很开明,也很爱国,抗日战争时就曾拿出20条枪送给八路军。他和薄一波很熟悉,据说,有一次薄一波打仗时因为带着的部队被冲散,后来就躲在了我姥爷家的地道里),这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那时我父亲伤愈不久,身体很差,朱老总认为他需要人照顾,所以才开了特批条。”

  王太和(口述);王信霞(整理)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