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莫言诺奖演说:忆母亲为开头 三个哲理故事收尾(2)

2012年12月08日 0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谈作品

  《天堂蒜薹之歌》:莫言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在这部小说中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莫言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从这部小说开始,莫言从后台跳到前台。他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

  《生死疲劳》:莫言透露,书名来自佛教经典。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莫言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莫言心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起初他不知道怎么写,当2005年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莫言找到了灵感。

  三个故事结束演讲

  莫言的演讲始终围绕故事展开,最后以三个故事收尾。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莫言小时候去参加一个苦难展览,莫言哭了,而当时有一个孩子没有哭,为此莫言还向老师打了“小报告”。多年之后,莫言深表愧疚,他悟出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第二个故事讲是的莫言当兵时逞口舌之快,让自已的老长官面红耳赤,回忆起这件事来,莫言深表愧疚。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泥瓦匠的故事,一群人以近乎占卜的方式决定将要接受上天惩罚的那个人,结果最后活下来的恰恰是这个本来要被上天惩罚的人。

  名言警句

  莫言说,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莫言的创作受到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启发,对此莫言的体会是:“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莫言表示,“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表示,文学发端于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关键在于,“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字,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

【编辑:刘通】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