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四川荥经砂器:“土与火”的千年之恋

2013年03月08日 09: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探访四川荥经砂器:“土与火”的千年之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砂器制作工序 安源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砂器制作工序 安源 摄

  中新网荥经3月8日电 题:探访四川荥经砂器:“土与火”的千年之恋

  作者殷樱

  四川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位于108国道旁,天刚亮,“嘎吱嘎吱”的开门声就此起彼伏,当地百姓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店里的砂锅搬到国道旁,一层一层垒在一起,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绵延约1公里。搬完砂锅,村民才回屋梳洗打扮,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惯。

  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

  记者走进当地砂器一条街中颇有名气的朱氏砂器厂。砂器厂分粉碎、筛料、搅拌、焙烧等10多个操作间,地上堆放着上千个大大小小的砂罐、药罐、花盆。

  40岁的朱兵正在作坊里不紧不慢地作坯,但制作过程中没有模具。“没有模具,想做成什么就是什么。”朱兵笑着说,每件成品都不雷同,做成什么样全凭工人的经验与当时的情绪。坯子成型、贴花、雕刻等也是用手工来完成。

  做了20多年的砂器工人,朱兵表示,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所以一定要静心。“我以前是急性子,后来制作砂器改变了我的性格。”朱兵自嘲说,现在做事情都是慢腾腾的,但家人觉得他更踏实了。

  烧制砂器时,需要1000度以上的高温,厂里就有一口上百年的“馒头窑”。炉火熊熊燃烧时,窑工们将要焙烧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巨大的铁盖子移来盖上。约1小时后,轻烟腾空而起,红红的火苗蹿出地坑,荥经砂器就这样在土与火的交融中出窑。

  如今,荥经砂器已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门”朱氏砂器第八代传承人朱庆平16岁入行,家里祖祖辈辈都干这行。他告诉记者,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为粘土,土质细腻,粘性极强。其化学成份无污染,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

  作为朱氏砂器厂厂长,朱庆平穿着却很朴素。“每天身上都脏兮兮的,只为方便干活,莫要见怪。”朱庆平卷着袖口笑着说,砂锅是他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在厂里,还是在家里,我满脑子只有砂器,整天就想着如何让荥经砂器更上一层楼。”

  朱庆平说,2006年以前,六合乡的砂器作坊有上百家,形成了上规模的砂器一条街,但随着生产用煤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砂器的成本大幅上升,但砂器本身的价格却变化不大。由于利润低,数十家砂器作坊先后关门。到现在,仅有10家左右在支撑,上规模的不过两三家。

  “厂子里老工人多,就一个小伙子,生产能力也有限,整个荥经砂器发展都遇瓶颈。”朱庆平感叹道,还好现在建立了“荥经砂器传习所”,将培养一批砂器制作技术人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有了传习所,希望我们的砂器工艺能发展得更好一些。”看着前来学艺的年轻人,朱庆平略有欣慰。

  据当地人回忆,以前川西地区都是用荥经砂锅为生活器皿,包括装米、洗脸、煮饭等。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砂锅逐步被一些其他用具代替,但至今仍有一部分在使用荥经砂锅。

  近年来,朱庆平四处取经,在纯手工艺基础上,研究改进了原料配方,解决了砂锅易掉砂、手感粗糙的问题。在他的带动下,砂器新品制作在村里渐渐成为主流,并远销海外。“海外许多华人都对荥经砂锅感兴趣,他们喜欢返璞归真,既环保又健康。”

  朱庆平表示,经过千年打磨的荥经砂器未来还需要更新的理念,将适用与观赏融为一体。“我要一直坚守下去,将千年‘土与火’融为一体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