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周总理逝世33周年:深受爱戴 堪称世人楷模(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缅怀周总理逝世33周年:深受爱戴 堪称世人楷模(3)
2009年01月08日 16:4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外事干部要牢记自己首先是个中国人

  周总理领导外事工作几十年,他不仅为开拓和发展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亲自组建和培养了我国的外事队伍。他为我国的外事干部制定了十六字守则,要求一切外事干部必须做到“站稳立场,掌握政策,钻研业务,遵守纪律。”他说:外事干部要牢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要懂中国历史,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学西太后、袁世凯、蒋介石跪着办外交。”“我们反对失掉民族自尊心”。他说;“加强我们的自信,发扬革命的爱国主义,对我们外事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它与国际主义是结合着的,是国际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总理1963年勉励在国外工作的同志说:入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总理一向反对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要求外事人员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总理要求驻外使节向驻在国学习,指出一个民族能存在到今天,一定有其长处,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还要学习驻在国语言,尊重驻在国的风俗习惯,熟悉驻在国情况。总理特别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思想,1952年召开使节会议时,发现有的大使有大国主义的思想表现,便抓住这个问题,大讲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提倡对外平等待人。他说,对亚非国家,我们应当有“以大事小”的胸怀,要尊重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情。例如,1954年夏,总理访问印度就交代在机场的讲话要先译印地文,后译英文。在万隆会议时,总理同阿拉伯人谈话,强调要用阿拉伯语。当时我国很少人懂阿拉伯语,他指示要培养阿语人才。他还说,到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要学《古兰经》,了解宗教情况,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学吃牛羊肉。有一次总理率代表团出访,有的同志不习惯吃当地口味的饭菜,就从使馆拿饼干吃。总理知道后批评说,应当尊重人家的款待。总理自己就与主人一起吃当地的饭菜,主人很高兴。总理的这些言行使驻外人员受到很大教育。

  周总理对外事人员的业务学习抓得很紧,并千方百计地提高大家的学习自觉性。有时他利用分析研究国际形势的机会,向在场的同志询问国际上和各方面的情况。如果属于重要情况,主管的同志答不上来,总理就要责备,然后他会耐心地讲解学习业务知识的重要性,外事干部应具备的知识范围和怎样提高业务知识的水平等,引导大家钻研业务。他还要求外事干部政治上、业务上都要练基本功。他有时还考问一些中外古今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家注意掌握必要的广博的知识。

  建国初期,从部队调来一批干部,总理为他们开办外交业务学习班,还亲自参加讲课,手把手地教,使他们逐渐学会办外交。那时驻外使节出国前,回国述职,总理都热情接见,对工作做得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他还要求使节到农村工作参观,了解国内生产情况和人民生活。要使节列席一些重要会议,使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全局,以便更好地代表国家出使国外。

  总理对翻译工作人员的要求是严格的:要求翻译练政治思想的基本功、语言的基本功和文化知识的基本功;还要求翻译加强形势政策学习,看有关的文件资料,不要当传声筒,而要参与业务。做口译的则要对领导同志所谈的问题、外宾可能提出的问题预作准备;要熟悉领导同志的意见,领会精神,要能当好领导同志的参谋,帮助把关。他还不止一次地讲过,一个好的翻译不仅要译得准确,而且要译出领导同志的口气和感情。重要的词句怎样译,总理是很注意的。遇有译得不妥之处,当即提出纠正。例如,有的翻译把“毛泽东思想”译成“毛泽东的思想”,总理就耐心地讲解毛泽东思想不能有个“的”字,应当译成“毛泽东思想”。翻译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译成“大约为9000米”。总理批评说,不能“大约”,要准确。

  总理对翻译的理解、体贴感人至深。他对翻译说:“我俩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在会谈前,他常常事先就让翻译知道大体内容,让他们看到有关文件或讲话稿,预作准备。总理最理解和体会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苦性,他说:“不让翻译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是最残酷的。”总理深知翻译工作很辛苦,常常在内部聚餐时向翻译同志敬酒慰问。他看到翻译在宴会上顾不上吃饭,就故意与中国人说话,让翻译抽空吃饭。他看到翻译迟疑时,就主动重复一遍,非常体贴。有一位朝鲜族翻译听不懂上海话,周总理就反过来为这位翻译做上海话的翻译,并说:“你要注意学方言。”总理理解口译工作受年龄限制,就事先物色培养接班的年轻翻译,让老翻译向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而对初任他的口译的同志则有意用通俗的语言,把讲话的段落缩短。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四、亲自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总理在会见外宾时,总是抓住时机,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做调查研究。如总理会见韩丁时就仔细向他询问美国的情况。有时只是礼节性的会见外宾,时间很短,他也要抓住这点时间,了解情况。他曾说:“接见外宾,不只是做工作的好机会,也是调查研究,向人家多方面学习的好机会,这是送上门来的学习机会,不要放过。”

  他过问一件他不熟悉的事情时,总要反复地向专家请教,从不自作主张。在处理涉外问题时,他总是坚持对有关的历史和现状亲自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很重视来自基层的经验,写得好的工作汇报,他都看得很仔细。平时较长的报告,我们为他做出摘要;但我们发现遇有特别重要的报告,他看完摘要,还要看全文,有时还圈圈点点。他也注意听主管科员介绍情况。总理说;“我要先恭恭敬敬地当学生,特别是要听主管同志的意见,然后才能提出指导性意见。”他总是坚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慎重地做出决策。

  总理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从不轻信自己的记忆,遇到问题常常要戴着老花镜查阅原著、资料、地图或《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遇有不熟悉的地名,总要从地图上找出来才放心。如有引语,一定要查到原出处。有时还要查清某事发生的年月日。批阅文件时需要弄清某一情况,就叫秘书马上查资料,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查询或请主管部门负责查清。遇到有关理论问题,常常要翻阅马列义主著作或毛主席著作的有关章节,看得非常认真仔细,反复领会思索。

  正是这样长期勤奋积累,不倦地钻研,他才能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对很多具体情况,了如指掌。他掌握的一些细节,有时连主管人员都说不上来。中印、中缅边界谈判时,总理看了大量材料,向许多专家、教授请教。有一次,送呈文件所附的地图上少了一个对方的据点,有一段边界线划弯了,下面各级负责人看过,都未发现,送给总理审阅才发现这个问题。在中缅边界谈判期间,总理除仔细查看中外历史资料和地图外,还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多次研究。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理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我国同邻国之间十分复杂的边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原则,并且通过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为我国解决同其他邻国的边界问题树立了样板。

  有一次总理陪一位外国元首参观三门峡枢纽工程,他给外宾详细讲解黄河沉沙淤积给工程设计施工带来的困难,还讲到陕西河南等邻省在处理沉沙淤积问题上的利害矛盾等。外宾听了很钦佩。

  还有一次,总理得知淮河闹水灾,就在西花厅一连召开了20多次会议,调查研究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不同的问题,一再强调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统一领导,坚持储蓄排放并重的方针。经过总理的调解和协调,合理地解决了上、中、下游的矛盾。

  五、虚怀若谷,满腔热情地倾听意见

  总理一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他在谈到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时说,“群众比我们强,比我们智慧多,办法多”。他处理问题经常注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发扬民主,依靠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他每次写政府工作报告都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虚心考虑这些意见,正确的就采纳。在研究重大问题时,他特别注意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对外国朋友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他也能听取。

  总理很注意征求一般人的意见和所谓“后排议员”小人物的意见。他经常鼓励秘书们和翻译们提意见,甚至他自己已定稿的文件,如果还有人提出修改意见,不管是谁,只要提得好,他就欣然接受,不因人废言。

  凡外交重大问题,总理常召集有关同志详细了解情况,征询意见,讨论研究,意见成熟后才请示中央决策。这种会议有时是一竿子插到底,从部长副部长、有关司长处长,直到主管科员都找来,听取意见,特别注意找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来共同研究。1973年某国发生政变,总理深夜开会讨论对策。当总理听到有一位同志刚从驻该国使馆回来时,不论其级别,马上派人接到会场,让他坐到自己身边来,谈该国的最新情况。

  总理主持讨论会,从不唱独角戏,总是鼓励、启发大家提意见,特别是提不同意见,他经常说:“不怕提不同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嘛!”如果听不到不同意见,他就说:“要你们来就是提意见,不提意见来干什么?”“都让我一人拿意见,还讨论什么?”如果有人提出了好意见,他就采纳。事后还讲这个意见是谁提的,他说这叫“不能掠人之美”。

  总理一向都是满腔热情地倾听同志们的讲话,很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讲完,从不打断人家的话或把人家想说的话堵回去,更不是盛气凌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有这种十分民主的气氛,使很多同志在他面前都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提错了受到批评,也感到受教育,心悦诚服。

  总理常说,要打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在他眼里干部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对各行各业的各级干部一视同仁,对一般干部和工人提出的意见,一样重视。

  总理真正做到了虚怀若谷,对不同意见、批评意见,能听得进去,并尽量吸取其积极成分,以利工作。

  六、领导者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

  严于律己是周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常说:“要有点自知之明。”他不只一次地讲:“我只能作毛主席的助手,在毛主席领导下做具体工作。”正如人们所说:他从不争权,甘当“第二提琴手”。他从来不谈他个人的功绩,从不讲他历史上做出的贡献,也不让别人宣传他自己。在重庆时,他坚决不让在《新华日报》上登他的照片。他坚决不许开放他在淮安的故居,后来,还交代让群众住进去。他很少答应外国记者谈他个人的历史(据我所知,只在1946年在南京与美国记者谈过一次)。1963年他在审查赴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大型展览时,看到有他的特写镜头,立即指示取下来。在向外宾介绍党的“七大”时,周总理只介绍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七大”的报告。客人问及他的讲话,他回答说,同代表们一样只发了一次言。总理最不喜欢听吹捧和赞扬的话。正如法国总统德斯坦称周恩来是一个“从不希望为他自己树立纪念碑的人”。

  总理做自我批评是一贯的,广泛而深刻的。从20年代到70年代,在半个世纪的革命征途中,凡是他认识到自己有错误的地方,总是严于责己,公开地反复多次地检查那些错误,以及犯错误的原因。他深刻地剖析自己,从不文过饰非。他做自我批评的范围广泛,不论是政治原则问题,还是具体工作问题;不论是历史上的问题,还是当前的现实工作中的问题,他都毫不含糊做出由衷的自我批评。如果下面的同志犯了错误,他也主动承担领导责任,而不是单纯责备下面。他批评别人时,也讲自己的责任。他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批评有误或过头时,就及时作自我批评,向人家道歉,使人感到一种革命挚情,感到温暖。

  总理还公开向外国人承认错误。例如,“文革”中,造反派于1967年火烧了英国代办处。事后,他为了挽回政治影响,指示外交部要在招待会上告诉英代办:火烧英国代办处不是我们的政策,中国政府是反对的。当时有关同志觉得在招待会上有很多外国使节在场,不好开口。他就亲自召见英国代办,讲了这个意思,挽回了政治影响。

  1973年在一次招待会上,周总理当着“四人帮”的面,公开向“文革”中受冲击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外国专家们道歉。并举例说,新华社外国专家史密斯在“文革”中被迫离开中国一事就是工作上的错误,我们不应该让史密斯同志回去,虽然在那个时候,那个环境下,她也住不下去了。这个事情从头到尾,我们是有责任的,我作为政府的责负人,应该负更多的责任。我现在向她再次表示歉意。

  他常说:“一个领导者应当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努力克服。如果说我还有什么可以向大家贡献的话,这就是一条,就是要克服缺点。”

  周总理常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一真理最能启发青年人去投身革命,我们年轻时就受这一革命思想的很大鼓舞,是我们参加革命的动力。”他在病危时还满怀信心地唱《国际歌》“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他象从容就义的革命先烈一样,在弥留之际,还坚定地相信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要实现。他临终时嘱咐把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和江河里,与祖国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

  正是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他把革命工作当成生命的第一需要,一心一意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革命第一,工作第一是他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他几十年来日日夜夜为国操劳,紧张工作,不知疲倦。他为革命赤胆忠心,历尽艰险,英勇奋斗,鞠躬尽瘁。他胸中装着全中国和全世界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从不考虑个人的安乐。

  他为人民奉献的最多,为自己索取的最少。

  他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解剖自己,真正实践了他自己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永远保持了革命的青春。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高大形象。

  《我们的周总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