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学客正沦为掮客 冷看中国知识界的歪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论:学客正沦为掮客 冷看中国知识界的歪风
2009年02月17日 08:31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学者的出场价似乎并未受到影响,动辄十万、百万的身价充分显露出“贵”和“重”,也让众学人趋之若鹜,由此而诞生了一类“新”人——学客。

  学客是学术界的掮客。什么是学客?学者而兼门客。顾名思义,学客混迹于学术界,不是怀抱学术探研知识传播的人文理想,而是以此为谋生平台,周旋于学术和商业两个圈子,日常表现就是混圈子,跑会议,说套话。他们是学术界的华威先生,风光,忙碌,但比华威先生还要可恶,因为他们往往不仅不学无术,还结党营私,媚官趋商,为了“可怜见的”一点银子和名分,毫无道义和原则,外表还冠冕堂皇煞有介事。因此,无论学客谈吐多么高深精辟,人们闻到的都是浓浓的商业气息。

  学客不同于小打小闹的学痞,其名头通常很响亮,顶着“著名”或“知名”等若干名头,评论家、批评家、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各种“冠冕”层出不穷。学痞不学无术,人们一目了然。学客大多持有一技之长,大任在肩的派头,遮蔽性、迷惑性更大。但是学客与学痞本质上没有差别,惟利是图,见风使舵,丧失学术良心,缺乏社会公德。学客比学痞更加高明,他们善于利用学术的名义为自己的“别有用心”自圆其说,天真单纯的人往往大上其当。正是由于学客冠冕堂皇的“礼帽”容易蛊惑人心,混淆是非,学客受到了一些政客和商人的热烈欢迎。为了让一些不那么冠冕也不那么堂皇的工程和项目“顺利出炉”,学客们和他们代言的学术充当了粉饰和媒介。

  将知识转化为实用价值是好事,是难能可贵的见识和能力。可悲的是,在实用主义大旗漫卷下,得到政客和商人丰厚物质礼遇的学客,拿了钱财后自然是积极地“消灾”,置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社会历史责任于不顾,奋勇地充当设计者、代言人、顾问,摇旗呐喊,言之凿凿,甚至指鹿为马,颠倒是非。一些所谓的城市文化工程,一些莫名其妙的假古董伪建筑,由此产生。

  文化垃圾“日积月累”,学客“功不可没”。学客的职业投机,扰乱了学术研究的真诚氛围,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骚扰”。一些学术青年、学术中年,不惜抛弃学术理想,竞相跻身学客行列,成为知识的悲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与世界舞台的横向文化交流与日俱增,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但文化原创缺乏影响力,也是许多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爱国人士的苦恼所在。中国人的智商没有问题,知识积累更没问题,思考力和想象力也不用怀疑,科研环境越来越好,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文化原创为什么魅力不大?创造缺乏真诚的投入,是致命问题。没有真诚,何来百折不易的热情?没有真诚,何来深邃的境界宽阔的视野翱翔的心力,何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力拔山兮的高远?

  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中国制造”,还要有“中国文化创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之公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感染力传播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人在其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知识分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居陋巷”“一箪食”不改其志者有,金刚怒目者有,微言大义者有……在今天这个民族进取的时代,民族的脊梁更要坚挺,袁隆平关于粮食危机的预言敲响了现实的警钟,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知识担当,也树起了一个时代的良心坐标和审美坐标。

  小利铸就永久的骂名,羽毛还须善自珍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是急功眼前,还是风物长放眼量,内心最好掂量掂量。

  刘 琼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