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保护”别成了非遗商业牟利的避风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生产性保护”别成了非遗商业牟利的避风港
2009年02月17日 16:47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13日是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的最后一天。中午过后,80余家参展商已经开始清点货物,准备离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唐卡成为订货会上的幸运者,据组委会负责人耿斌介绍,此次订货会热贡唐卡销售情况不错,价值10万元的订单正在洽谈中。这是首次将订销方式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活动中。

  就在3天前,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王华平刚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就热贡唐卡的生产性保护做了发言。但对于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的百余位传统技艺展演人来说,这个概念还是太陌生了。来自贵州省丹寨县的杨丽莎听到“生产性方式保护”一词时,愣了一下,听过记者解释后说:“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做得多一点,让更多的人知道苗族蜡染。”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介绍,“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提法最早于2006年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书中。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看来,此次论坛以“生产性方式保护”为主要议题,是文化部作为非遗保护主管单位的一次“主动出击”。“这是对‘十六字方针’里‘合理利用’的科学化解释。”祁庆富说。

  所谓“十六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是国务院于2005年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针。但“合理利用”一度成为地方政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工具、创造经济利益的政策性借口。于是,严肃的祭祀活动以“原生态旅游”为名多次上演;为了适应市场降低成本,有的传统绘画用化学颜料代替矿物质颜料,甚至使用了现代喷绘手法。

  “传统手工业要适应的是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而不是生产需要。”祁庆富提醒记者,“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生产。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生产性,对这类非遗采取生产性保护是合理的。但属于礼仪类的祭典,就不能随意搬上舞台进行表演。”

  郑长铃认为,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为了激发传统工艺的内在发展动力。“生产性方式保护不仅可以传承技艺,而且可以提高手工技艺的文化附加值,它和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是不同的。”

  然而,当传统技艺参与到当代社会生产实践中后,如何解决满足现代社会需要与保持传统技艺核心价值之间的矛盾?生产性方式保护会不会成为片面追求市场价值的政策避风港?

  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哈尼卡”的第三代传承人苏梅面前,摆着四五个颜色鲜艳、头饰复杂的纸娃娃。这种造型源于萨满法师使用的皮偶神的纸娃娃,是达瓦斡尔族小姑娘玩“过家家”时用的纸偶。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苏梅在哈尼卡的造型上做了创新,“原来是用白纸对折剪的头型,现在添上了色彩鲜艳的头饰,但作品的剪、粘贴工艺都没变,做得太离谱儿就不是哈尼卡了。”

  “我也想过把它发扬光大,走向社会流通和销售。”苏梅说,“但哈尼卡的需求量很小,小孩已经不玩这些了。近几年国家对非遗很重视,有的学校请我去传授这种技艺。我尽力把它传授出去,学生可以当做一种手工课来学。但他们做的叫手工,我们这个叫哈尼卡,我只能保证自己还保持原汁原味的哈尼卡。”

  已成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主要经济来源的热贡唐卡,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争议。2008年热贡唐卡的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但据王华平介绍,热贡唐卡进入市场后出现了两个矛盾。唐卡绘画以佛像为主,但佛教信徒的数量有限,有人提出能否按照顾客需求绘制其他内容的唐卡?另外,唐卡的本意是卷轴画,传统唐卡以藏饰风格的锦缎装裱,但这不符合大部分顾客的要求,能否将其放进玻璃镜框中?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艺人中引起很大争论。

  “技艺不能失传,方式可以改变。”热贡唐卡的展演人娘本这样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开国大典已经成为唐卡绘画的题材,“我们要保护的是技艺,创新并没有什么不好。”

  尽管接受采访的传统手工艺人都表示,即使进入规模化生产,也不会改变核心技艺。但部分学者对此仍很谨慎。“生产性保护的前提是保护,不是生产。”祁庆富说。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现场,当苗族蜡染展台前人群散去后,展演人杨丽莎悄悄告诉记者,“这次来北京才知道,有些市面上流通的蜡染穿在身上后,全身都变乌了,那不是正宗的蜡染。我也不知道他们用的什么化学物质做染料,反正和我们传承下来的不一样。”

  这正是祁庆富在采访中谈到的另一个担忧:“真正需要保护的是手工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可能不会对它的生存起到实质性作用。比如黎族织锦,现在市场上造假的很多。可能‘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提法没有保护到它,反而会被用工业化方式造假的人利用了。如果发展不当,还有变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危险,成为商业牟利的合法性依据。”

  “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行为主体一定是传承人,要靠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的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向记者强调,“‘只有走市场才是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唯一途径’,这是偏颇的理解。”

  吕品田说:“生产性方式保护不等于都搞市场、扩大规模,也不等于大工业生产。它的核心是通过实践,使传统手工技艺与生活融为一体。针对商品市场,可以生产适合当代社会的产品。另外一点,就是要激活民俗。过节时当地老百姓自发制作面花、贴年画,这也是一种生产。通过人们的继续使用,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实习生 陈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