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没文化"事件调查:上海话赢了 上海输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上海话没文化"事件调查:上海话赢了 上海输了?
2009年02月23日 17:07 来源:现代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话事件”调查

  上海话赢了 上海输了

  2月4日一篇署名大伟的文章——《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刊登在上海《新民晚报》社区版上。报纸一面市,立即把商人李大伟推到风口浪尖。文中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招致了上海一些读者和网友的不满,有的网友还启动了对李大伟的“人肉搜索”。一时间,关于李大伟和此文的编辑的各种花边新(传)闻遍及大小网站:有的说李大伟道歉认错了,有的说李大伟被搜索得四处躲藏不敢出来,有的说编辑被停职下岗了......

  上海从开埠以来,一直是一个百川归海的开放性城市。这场争论让网友感慨,如果上海连一句调侃都承担不起,那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就被破坏了。这位网友直言:上海话赢了,上海输了。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事情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2月20日,记者赴上海进行了调查。   □快报记者 刘向红

  4年前的老文章再次见报

  2月4日,对于李大伟来说,注定是一个黑色的日子。“一整天,电话就没停过,绝大多数是骂我的。”李大伟说,“我被骂得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是新民晚报社区版给我捅了娄子。”

  其实,娄子就是一篇署名“大伟”的文章,刊登在晚报社区版2009年2月4日B6“闲话”版上,题为《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文章不足千字,但文中一句“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却深深刺痛了一些读者的神经,纷纷打电话给李大伟或斥责或怒骂。

  “不要说读者,我看完文章,头立即就大了。”李大伟当时火冒三丈,“编辑做事也太不谨慎了,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断章取义地把我的文章刊登出来。”

  经过向新民晚报社区版了解,《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一文系编辑周修怡摘自李大伟的著作《上海市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出版),标题系编辑所加。

  李大伟告诉记者,《上海市井》一书是他2005年以前的一本随笔散文集,其中大多数文章都曾在新民晚报专栏发表过,“包括这篇引起轩然大波的小文,4年多前就见报了,现在又拿出来截取其中几段在晚报的社区版刊登,非常不妥。”李大伟认为编辑在“炒冷饭,微波炉加热过头,不小心失了火”。

  李大伟说,“不打招呼刊发也就算了,至少得把文章编辑处理一下。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一句应该删掉,“2005年,我写此文时不够严谨,也没有好好改,就发表出来,后又被收进书里。”

  但同样有“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上海市井》一书出版3年多来,并没有引起读者风波,反而好评如潮,再版3次。李大伟认为,主要是“有前后文和一定的语境,读者一般不会产生误解。”而报纸孤零零地截取这一段,很容易让读者误解。

  同一篇文章,在同一家晚报发表,4年前发表时天下太平,没谁言语,而今再拿出来,怎么就一下子天下大乱了呢?里面除了编辑处理不妥外,李大伟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背景不同”,2005年,上海经济一片繁荣,现在却是金融危机,很多公司纷纷裁员减薪,导致了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上海的就业形势严峻,而外地打工者仍然不断地涌入,加上一些政策,对本地人的就业又没有充分照顾,还要继续“引进人才”,“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上海人对外地打工者的不满情绪。而这种不满情绪,一旦找到出口,便一泄不止。”

  “骂我的人大多是年轻人”

  被骂已是无法躲避,李大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深知上海人的情结,深知上海人对上海话的钟爱。”李大伟说,“但我没有想到,一个星期被骂下来,骂我的人大多数不是老上海人,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一直关注此事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钱乃荣也注意到这一特别现象,“基本上是年轻人在骂,有的小孩甚至还把QQ或MSN上自己的名字也改了,口诛笔伐李大伟。”

  李大伟感到不可思议,“起初,我怎么也难以接受,后来被他们骂多了,了解深了,我觉得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李大伟说,现在年轻人获得信息,大多依靠网络,而一些网络在转载时,又对报纸上的那篇文章再次断章取义,“年轻人一看到那句被放大的话,立即热血沸腾,有的没有搞清前因后果,就开口大骂。而年轻人极容易被煽动被利用。”但李大伟没有透露其中的具体事例。

  钱乃荣教授分析认为,年轻人更有叛逆性,喜欢多样化,有时甚至恶搞一些事情。骂大伟的这帮年轻人实际上都是新上海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普通话教育,有的上海话说得并不好,甚至都不会说。他们骂大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叛逆和恶搞。

  一位署名为“楼下踩蚂蚁”的上海网友发表了《沉痛悼念正在逝去的上海文明》的帖子,在帖子中他既对上海话慢慢逝去感到无奈,又对“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进行了反驳。他称现在很多“80后”的上海人基本上都以说普通话为主,而“90后”则基本上只会听不会说。“呜呼哀哉,理应成为当地主要语言的沪语,在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口中竟成了辅助语,这种情形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他还对李大伟的“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一番话进行了反驳:“作为上海文明主要承载的上海语,承载了一方水土的文明。李大伟这样评论上海人、上海话是很不恰当的。”

  一位“90后”网友告诉记者,他们一帮同学平时都说普通话,但很不喜欢李大伟那句话,“我爸妈在家常讲上海话,那我爸妈就没有文化了?对骂人的人,我们要还以骂,我们几个同学碰头后,就决定在网上恶搞他。他有媒体说话,我们有网络还击。”他们先在MSN或QQ群里,发动网友们行动起来,在不同的MSN或QQ群里都在声讨李大伟和新民晚报,而且昼夜不息。

  作者编辑遭“人肉搜索”

  飞来之“灾”,让李大伟颇感委屈,但也不便过多出面自辩,“越解释,弄不好会越黑。”他寄望读者骂过之后会前嫌尽释。

  但事情的发展迅速超过李大伟的预料,读者由谩骂开始发展到网络上人身攻击,甚至对他展开了“人肉搜索”。只要在网上输入“李大伟”,便会出现“李大伟电话、李大伟学校、李大伟博客、六艺茶馆”等相关内容,李大伟的个人和公司基本情况一览无遗。网络搜索显示:李大伟今年51岁,山东人,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教师,做过记者,现经商,涉足旅游、茶馆、教育、地产等领域;同时还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的专栏作者,著作有《食色之惑》《上海市井》《上海生意经》等。

  “被搜出来的资料大多是真实的。”这令李大伟不免有些忧虑,“我是生意人,我不希望因为此事影响到我的生意和家庭。”李大伟所开的六艺茶馆在上海颇有名气,在闹市区开有多家店,“顾客少点倒也无碍,就怕有过激者上门闹。”

  文章作者被“人肉搜索”,文章的编辑也未能幸免。晚报社区版的见习编辑周小姐很快被“搜”了出来。可能是周小姐刚参加工作,网上搜出她的资料并不多,已有的显示,周小姐是个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去年进入晚报社区版,做了一段见习记者后,便走上版面编辑岗位。可能由于业务突出,她还被某区机关邀请过去给通讯员讲新闻业务课。

  相比李大伟,网友对编辑周小姐的人肉搜索,要“手下留情”不少,大多批评她涉世过浅,阅历不深,不够专业,言辞也以善意包容居多。

  虽然网友启动了强大的“人肉搜索”,但半个多月过去,除了精神上给李大伟带来巨大的压力外,生意上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经营一切正常。”李大伟长舒一口气。

  而“人肉搜索”后的周小姐工作生活情况如何,由于记者始终没能见到周小姐,目前还不得而知。

  报社和作者向读者道歉

  由于读者反响强烈,《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一文见报的第二天,晚报社区版编辑部在其官方论坛上发表了一则致歉声明,表示该文章是摘自《上海市井》一书,编辑的本意是在保护上海话地方方言的同时,更应推广普通话。但对文中在“新上海人”集聚的地方“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提法未作处理,伤害了上海读者的感情,“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

  2月6日,李大伟走进新民网“三人茶馆店”,和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滑稽家钱程一起聊上海话。在节目中,李大伟真诚地向网友和听众认错,文章“没有好好改,结果伤害了很多人,结果一下子哄起来,我在这里表示道歉。”

  李大伟说:“虽然那句话是4年前写的,但不管怎么解释,的确存在不够严谨之处。古人云,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非常真诚地希望读者理解和包容。”

  报社和李大伟的先后道歉,迅速成为一些媒体的报道热点,有媒体和网站称道歉是迫于上面的压力,是由于引起了上海一些退休领导的不满。对此,李大伟表示,这些报道并不属实,“至少我到目前还没有受到有关方面的压力。我的工作和社会活动都很正常。”

  晚报社区版和李大伟的先后公开致歉,有效地平息了读者的情绪,读者表示理解和接受,但也有少数人不依不饶,在论坛上发帖,表示此举还不够,提出要在报纸头版发表道歉信的进一步要求。但这一要求尚未被接受,晚报社区版没有对外解释原因,而李大伟则认为,网友的一些诉求可以理解,但不能超过度,否则会变味会走向极端。

  编辑被停职?

  《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从起初局限于上海,慢慢演变成全国关注,牵动众多人神经的,不仅在于文中“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所引发的纷争,还在于刊登这篇文章的版面编辑周小姐的命运。

  先是香港媒体报道周小姐遭停职,随后内地一些媒体跟进报道,也言之凿凿地称周小姐“下岗”。但记者在上海调查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报社没有处理她,她还在上班。”2月20日,记者来到晚报社区版办公室,佯装找周小姐有事时,一位报社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但记者却未能见到周小姐,那位工作人员说,“她今天休息”,建议记者有事可下周一来。记者随后从报社获得周小姐的手机号码,拨打过去,始终无人接听,短信留言,也一直没有回复。在该晚报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周小姐的确一直在上班,但具体在做什么就不太清楚了。记者查阅了2月4日以后的晚报社区版,没有见到周小姐所编的版面或所写的稿件。

  朋友告诉记者,周小姐的事虽然正在淡化,但还没有彻底结束,有的网站论坛仍在继续讨论,一些媒体仍紧盯不放。报社上下都十分谨慎,对外几乎闭口不言。

  采访李大伟时,记者顺便打听了一下,不料,李大伟哈哈大笑,“报社根本没有处理她。”李大伟说,前几天,他从网上看到周小姐遭停职的报道后,也很吃惊,立即向晚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朋友了解情况,“他们明确告诉我,那些报道不实,周小姐仍在正常工作。”

  李大伟表示,自己到目前尚不认识编辑周小姐,“虽然她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有的朋友建议我去起诉她。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件事上,她可能承受的压力要比我更大,希望这件事不要影响到她的未来。”

  “骂我的人已越来越少”

  相比10天前,李大伟现在可以说是闲情逸致,“至少不用那么紧张了,上午看看书,下午喝喝茶,顺便处理一下生意上的事。”2月20日下午,李大伟坐在自己开的六艺茶馆里,一边喝着茶,一边和记者聊着天;放在茶几上的手机不时响起,李大伟一会上海话,一会普通话,应答着每一个来电,丝毫不像处于“人肉搜索”漩涡中的人。

  “前些天,我这手机快给打爆了,全是骂我的。最近骂我的人已越来越少,现在一天也就一二个吧。”李大伟笑着说,“有些话真的很脏很毒,我都不好意思复述。但我能沉住气,有耐心听他们骂完,并和他们沟通。”

  李大伟在文中写了父母是山东人,来电中就有人让他滚回山东去。可能不知道他是生于沪长于沪的上海人,不少抗议者一听他接来电时一开口上海话,反而呆住,惊讶地问他:“啊?侬是上海人啊?不是外地人啊!”李大伟说,打电话来骂他的,绝大多数年轻气盛,愤怒时,控制不住自己,但讲道理能讲得通。所以骂完之后,他们大多变成了我的朋友。”

  从读者的各种大骂中,李大伟渐渐知道了一些骂的背后深层次原因。一位姓周的先生事后告诉他,他们一帮网友骂他倒不是冲他那句话,而是对权威的愤怒。这位周先生说,在网友圈中,一般认为纸质媒体代表的是权威,网络代表的则是草根,草根挑战权威或战胜权威,会给网民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近几年,网络屡屡挑战权威成功,使得网民们信心越来越足,一旦遇到可以闹大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热炒。

  仔细回首半个多月的风波,再浏览网上的一些时评和帖子,记者发现李大伟已经不再是主角。有意无意中,这件事情大有演变为事件的架势。评论从上海话到普通话,从晚报改革到谋杀上海,从地域方言到城市文化,扯出诸多话题。

  网友周先生说,一篇平平常常写职场文化和上海市井的文章,一句不够严谨的“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话,至于惹恼这么多上海和非上海人么?至于整出这么大动静么?至于这么折腾么?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