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我是砌长城的粗工而非巧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安忆:我是砌长城的粗工而非巧匠
2009年02月23日 18: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亲自选编三十年所写短篇小说结集四卷本出版———

  由王安忆亲自整理编选、收录其30年创作的120余则短篇小说的“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四卷本,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是其短篇小说首次以全集的形式在大陆推出。但王安忆坦言“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称中长篇的体例比较适合自己,并打趣自己“有些类似工匠”,“属砌长城那种粗工”,而非“巧匠”。

  据王安忆介绍,自己的小说创作,“和很多写作者一样”,也是从短篇起步的。其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这一写儿童的6000字短篇,发表于1979年的《少年文艺》。但这篇“处女作”,在王安忆眼里“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她把同为6000字的《雨,沙沙沙》的发表,视作自己“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现在回溯过去,她奇怪于“在那二十几岁的年龄,远没摸到人生的深浅,可却是经验最丰饶的时期”,尽管“泥沙俱下,而现在,去芜存精”。

  王安忆说,在她写够一本短篇小说集时,便生出写中篇小说的“野心”。“与其说是中篇的结构吸引我,不如说是篇幅”,“我生性是贪大贪多,就是这种贪欲让我有了耐心。”当然,她在写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这耐心就更长一级”。此外,在王安忆看来,中篇具有“一个要比短篇小说粗笨结实的结构”,她自认为“天生缺乏那种灵巧的专属短篇小说的特质”。

  在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里,王安忆只写中篇和长篇。“中长篇的体例是比较适合我的,我自忖长处是耐力,能够在较长时间里控制节奏,匀速前进。”“短篇小说需要的是一蹴而就的弹跳力,我却没有,我是有些类似工匠,而且不是巧匠,属砌长城那种粗工。一块一块砌砖,越庞大的体量越让我进入竞技状态。”这十年的末尾三年,她连写两部长篇,其中之一为《长恨歌》,其间还写了中篇《伤心太平洋》以及《我爱比尔》、《姊妹们》。写作上的“不节制”,让她顿生“掏空抽干”之感,于是,罢写小说一年,“只作些整理讲稿的文字工作”,直至1997年重拾短篇小说。

  看刘庆邦、苏童、迟子建的短篇小说,王安忆常感叹“什么样的神来之笔啊”。她说自己写短篇写了好久,都没有摸索到路数。“我想,短篇小说的材质应是轻盈,这一回,我是真受到它的吸引,但‘轻盈’恰是我匮缺的,先天匮缺的,补也补不上来。”

  正视自己在短篇上的缺陷后,她“尝试着与短篇小说建立一种两相得宜的关系”。却又因刻意节约笔墨,把一个“中篇的结构”写成了短篇。于此,王安忆感慨:“上乘的手艺人,从料就看得出是个什么活。做活,不过是将多余的部分去掉,难的是不晓得哪是多余、哪是必需的存在。”她说,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习作,都是实验。作为一个对自己写字珍视的人,王安忆感谢这种辛苦的“锻炼”,最终,“人生和写作都到了这样一种时期,能辨别什么是赘言了。”

  三十年短篇小说创作,虽非王安忆“主业”,但“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故而汇集成“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据介绍,此“四卷本”分别为《墙基》、《舞台小世界》、《天仙配》、《黑弄堂》。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