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工头”焦点人物:执导一部戏只有10万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包工头”焦点人物:执导一部戏只有10万块
2009年02月25日 17: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媒体近日关于“文化包工头”垄断舞台剧制作的系列报道,让一些“出镜率”较高的知名导演、作曲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导演谢平安、作曲家朱绍玉无疑是两位处于舆论“漩涡”中的艺术家。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戏曲汇演的30多台戏中, 10台是由谢平安执导的,而由朱绍玉作曲的更是达到了11台。记者近日独家采访了二人。他们的回答和解释,或许能帮助我们探究“文化包工头”这一现象的成因。

  谢平安:我执导一部戏只有10万块

  记者联系到谢平安时,他正在广州为红豆粤剧团加工修改粤剧《刑场上的婚礼》。“那次戏曲汇演中,我执导的戏确实有10台。但媒体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这些戏不是为参加戏曲汇演而排的,也不是在一年里排的,不同剧目时间跨度长达4至5年。它们正好集中到一起参加汇演,我也不是故意要去凑这个热闹。”谢平安说。

  但谢平安也承认,找他导戏的剧团确实比较多。“这些剧团找我肯定有他们的考虑,有的是为了得奖,有的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所以都希望找有把握的导演、有把握的编剧、有把握的作曲。但这些问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造成的,不是我们的罪过,也不是哪个剧团、哪个部门的罪过。”谢平安说,“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导演都有戏导,而不是让几个人累死。但导演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需要时间的。要改变剧目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导演手中的现象,关键是要加紧对导演人才的培养。不要到了比赛的时候才去想这个问题,平时创作演出中就要大胆起用年轻人,让他们多锻炼,多给他们建议,多请一些老艺术家去传帮带,让他们在日常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谈及“天价薪酬”,谢平安说:“我不知道人家怎么收费,但我自己导一部戏一直都是10万元至12万元。我想,导演付出的心血和劳动,应该值这样一个价钱。现在有的歌星出场几分钟就拿几十万元,他们的劳动怎么能跟我们相比呢?”至于“垄断剧目制作”问题,谢平安坦承导演界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导演受邀排戏一定会带上自己的创作班子,而且一定得用他的班子,把剧目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承包”下来,借机牟取私利,比如舞美的成本只需50万元,他却报价80万元,多出的部分就可能落到自己的腰包。如此种种,给剧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导致剧目制作成本居高不下。“我可以保证,我自己从没这样做过。我尊重剧团的意见,你要用自己的舞美师、灯光师,你就用你的。如果你找不到好的,我可以给你推荐。但我个人决不会在其中捞任何好处。”谢平安说。

  关于“大制作”的问题,谢平安说:“大制作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从内容需要出发。大制作未必就是好戏,小制作未必就不是好戏。我坚决反对什么戏都追求大制作,以及人为追求大制作。像我导的《死水微澜》,开始排演时,成本还不到10万元,照样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况且,戏曲需要‘大制作’的时候其实不多,因为戏曲的美学特征是写意传神,以虚为主,如果风格太写实,反而会淹没这些美学特征。”

  做导演至今,谢平安已经执导了数十台大戏,既有京剧、川剧、越剧,也有评剧、黄梅戏、粤剧等剧种。不少人质疑他为何能在不同剧种中“长袖善舞”?对此,谢平安说自己主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戏剧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二是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谢平安说:“我是把欣赏性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艺术性和思想性。如果你排的戏不好看,吸引不了观众进剧场,不能让他们坐得住,再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白搭。”

  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匮乏是主因

  “为什么剧团喜欢找我,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接受记者采访时,朱绍玉开门见山地说,“一是保险系数问题。我们在这个行当做了这么久,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做了100多出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很多。经过这些积累,我们的作曲技巧和能力相对高些,创作成功的几率就比别人要大。二是经济实惠。别的艺术门类我不清楚,但我们给戏曲写音乐的报酬,以前一台戏是5万元左右,现在一般是10万元左右。我的价码在戏曲界算是比较高的,但从来没超过20万元。给一出戏写音乐,工作量是很大的,不光要创作音乐、设计唱腔,还要指导乐队和演员排练,怎么也得耗费两三个月的心血。我一年接的戏,少的时候只有两台,多的时候也就4台左右。要说那一次戏曲汇演有我11台戏,是因为最近几年创作的戏都集中到一起了,这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此外,我们在创作音乐时,还会根据剧目的需要和剧团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音乐方案,有意识地帮剧院节约开支,而不是盲目求大。比如创作京剧《宰相刘罗锅》的时候,有人主张用上百人的管弦乐队。由于我和林兆华导演的坚持,最后用的是一个小的传统乐队,但演出效果很好。光这一项,就节省了上百万元。”

  在朱绍玉看来,之所以众多剧团“扎堆”找知名作曲家,主要原因还是戏曲音乐创作人才的匮乏。“戏曲市场的不景气,造成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现在从事戏曲音乐创作的人已经不多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很严重。年轻人都不干戏曲音乐创作这行,因为学起来很难,需要下苦功,毕业后又挣不到钱。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以前是拉小提琴的,京剧都不会唱。我问他为什么要读戏曲音乐专业,回答说反正以后也不干这行,拿个文凭就行。如今一些戏曲学校招收的学生,资质本来就不佳,底子薄,又不认真学,还缺乏实践,写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法用。更有甚者,一些剧团根本就没有音乐创作人员;可用的作曲家少,自然就导致剧目资源向少数作曲家手里集中。”朱绍玉说,“我们也觉得这种现象不正常,但解决这一问题,确实也非一日之功。”

  接的戏太多,会不会影响创作质量呢?朱绍玉说:“剧团找我们是不是为了得奖,我不好说。但我在创作音乐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评奖之类的事情的。写每一出戏,我都很认真,绝不会对付,我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这也是一个信誉的问题。就像我创作的那11台戏,音乐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出现雷同的问题。”

  谈到“大制作”问题时,朱绍玉说:“我担任作曲的戏属于大制作的不多,而且我喜欢用小乐队,以小为主,以小胜大。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可以大制作,有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比如最近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京剧《赤壁》,制作单位是按照百老汇歌舞剧的模式来制作的,投资1000多万元,用的是大管弦乐队,舞美、服装等方面也花了不少钱,但演出了10场就收入500多万元,再演10场,就回本了。并非所有剧目都不适合大制作,关键在于不要盲目追求大制作,要考虑到回收能力,进行成本核算,绝不能单纯为了评奖去搞大制作,拿国家的钱打水漂。”

  作者:黄小驹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