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必要"废简用繁"? 双方均有名家为"后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汉字有必要"废简用繁"? 双方均有名家为"后盾"
2009年03月10日 16:37 来源:济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不久前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这一建议甫一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两方均不乏尖锐激烈的言辞。

  实际上,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提法并不新鲜。近年来陆续有人提出类似建议。去年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就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上月初,媒体报道季羡林先生发表了“四点国学谈话”:即读古文须读繁体字;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古文今译毁灭中华文化;振兴国学须从娃娃抓起。“季四点”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发文,认为创造简化字、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因为它顺应了文字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3月4日,王立群再发长文《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二论繁简字之争》。

  是继续使用简化字,还是逐步恢复繁体字,目前已经形成新一轮的争议热点。语言文字往小里说,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往大里说,它担负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任务。这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记者几天来就此采访了国内及省城的文化学者、语言文字专家及作家等。

  简繁之争非常激烈,双方均有“大牌”名家为“后盾”。

  上月初,新浪两篇博客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简化字存废的激烈争议。原因很简单,提出废除简化字的是季羡林,反对废除简化字的是王立群,一个是大师级人物,一个是炙手可热的文化名人。

  2月2日,署名“老愚”的网友发表一篇新浪博文:2月1日,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季老在谈及国学普及时,认为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因为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也不能成为简化字的理由。

  这篇不足300字的博文,短短两天之内,阅读量达25万人次,3000余网友留言评论,并迅速在儒教复兴论坛、中国孔子网等大小网站转载。

  2月3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更新了自己的博文,指出“对简化字提出责难,呼吁恢复繁体字,显然不合时宜”。

  这篇名为《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看汉字的简化》的文章指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文字是“小篆”,而现实生活中,出土的秦代简牍上往往不是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这说明秦始皇用秦国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的失败。秦始皇统一文字并不成功,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文字规范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由史及今,王教授认为:“创造简化字、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简化字并不会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

  网络上迅速形成“挺简”与“废简”两大阵营: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提出“汉字进入简化字时代”,简化字不是“歧途”,而是历史趋势,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丁启阵认为“推倒重来得不偿失”;杭州媒体界人士魏英杰直指“老传统回不去了”等等。另一方面,文学评论家王干则指出“简化字是‘山寨版’汉字”;文字研究学者王永治认为,每个繁体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简化字表面看起来简单了,其实却割断历史,“破坏了2000多年来成熟汉字的韵律和规则,忽略汉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说,因为抛弃了文言文、繁体字和传统经典,目前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和传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呈断裂状态,“如今,季老以百岁国学大师的身份和地位,是值得我们认真聆听的,不宜轻易否定。”

  而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自由留言,更是阵营分明,不乏一些尖锐激烈的言辞。

  简化字不可否认其优势,对中国文化建设也有过巨大贡献;时代在进步,尽管可惜,但一些文化遗存必须割舍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子恒是古代汉语专家,在课堂上他一直使用繁体字教学,板书也写繁体字。但他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还是简化字更方便,在学习以外,他也不鼓励学生使用繁体字。他说,简化字不可否认有它的优势,最主要的就是便于书写、记忆,而且已经推行这么多年了,如果改回去“得不偿失”。

  唐子恒说,每年给学生上课,感觉到认识繁体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遗憾;而且就像季羡林老先生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多体现在繁体字里,“简化字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先天不足,这一点稍稍了解古籍的人都有体会”。但同时他也指出,时代总是在进步,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遗存必须要割舍,尽管很可惜:“就像甲骨文,也有它特殊的价值与意义,现在几乎没有人认识是不是可惜呢?某个东西只存在于一个历史阶段,也未必要背负全部的历史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宋遂良同样指出,关于简化字的改革与推广多年来已经通过各种政策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几十年来,简化字在文化普及、扫盲、儿童学习以及外国人学习汉语等各方面都有过巨大贡献,因此必须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简化字的确存在一些不足,某些特定领域不必强行规定使用简化字;繁体字有高贵古雅的意蕴,简化字失去了这些内涵,是一种遗憾。

  作为国家现行法定规范字,简化字必然有其合理性,但其不足也不容忽视。宋遂良先生说,上世纪中期以来,简化字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起到推动作用,但现在来看,它在现代人们阅读古代典籍与华人世界交流方面都有不利影响。“当时制定简化字的时候并不知道后来会有电脑这种方便的工具,现在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繁体字的书写麻烦这一不足基本可以忽略”。而繁体字也至少有几方面的好处值得肯定:一是可以让古代人与现代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沟通,二是可以让书法艺术更加完美,三是可以更加方便地与海外华语圈的交流。

  宋遂良说,繁体字确实传承记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古代的语言文字有一种高贵、古雅的意蕴在里面,简化字失去了这些,是一种遗憾。”

  唐子恒也说,尽管简化字方便使用,但在一些特定领域里也不必强行规定必须使用简化字:“比如编辑出版古籍,用简化字是不恰当的,很多字的意思不好理解,甚至发生了改变。既然去读古籍,说明必然是认识繁体字的,因此不必转换成简体字。”

  其实,对于繁体字的保留与应用,国家法律已经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从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国家规定简化字为通用文字,但对繁体字仍然有所保留,并未完全废除。

  “作为埋头古籍几十年的老研究者,我坚决拥护简化字”;简化字大部分还是合理的,我国港澳台地区也并不都主张全盘繁体、反对简化

  当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著名语言训诂学家、《汉语大词典》编委金文明先生时,金先生的态度之鲜明有点出乎记者意料。他说:“作为几十年来一直埋头古籍、一直在做古文字研究的老研究者,我坚决拥护简化字。”

  金文明说,废除简化字是行不通的,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介绍,这些年来一直有人再提恢复繁体字的话题,老一代文字专家王力、吕叔湘等曾专门给中央写信,反对恢复使用繁体字。“有一些简化字确实不太合理,但大部分简化字都是合理的,只要改换掉少数不合理的就可以了”。他介绍,不合理的主要存在于“一对多”的字里面,比如钱钟书的“钟”,是由“鍾”和“鐘”两个字简化来的。“这就容易出问题,香港曾经出版钱先生的书,把他的名字写成了‘鐘’,他很生气。对有关方面表示自己的名字不能简化,最后只好生造出来一个一半简化一半不简化的‘锺’字。”再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镕”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里面已经废除,统一写作“熔”,后来中央专门发文,表示总理名字中必须用“镕”。

  金文明说,除了少数情况下简化字会造成一些混乱之外,大部分简化字简化得很好,如“鸟”字旁,“金”字旁、“车”字旁等,简化以后书写简单、意义仍然很明晰。简化字里面,偏旁简化的占了70%到80%,这些字便于使用、理解、记忆,完全应该肯定。

  对于有些人提出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在港澳台地区保存得更好,就是因为他们一直使用繁体字的观点,金文明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介绍,自己的哥哥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台湾,曾经失去联系20多年,后来恢复通信,考虑到台湾使用繁体字,自己专门写“臺灣”,“哥哥就取笑我,说我搞古文字走火入魔了,说台湾当地早就不这么写了,我还这么拘泥于繁体字。可见港澳台地区也是认同文字从简的。”

  金文明同时指出,尽管现在因电脑的普及使得繁体字书写难度大为降低,但是必须看到书写在民间还相当广泛,以电脑为主要交流工具目前还不现实。

  文字改革也应“不折腾”,要慎重,要吸取曾经激进带来的教训;不管是哪一种文字,规范最重要,目前“识繁就简”比较可行

  文字应该怎么改?每天都要“写字”的作家似乎更有发言权。

  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说自己对于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应用问题也很矛盾,“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习使用简化字,因此尽管简化字问题很多,但是说到废除似乎也不可行。说逐步恢复一些繁体字我同意,有一些简化字还是很好”。

  张炜说:“不管简化字还是繁体字,最重要的是要慎重决定,千万不能翻来覆去折腾,当年推广简化字就有些草率,至少有一点不足,就是与全球汉学圈不能对接。后来还有一个更激进地‘二简’,出现了诸如鸡旦、雨彐等等,就是‘文字改革大跃进’的产物,要接受教训。”

  张炜说,目前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仍然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些字改来改去,比如‘像’和‘象’、‘唯一’和‘惟一’、‘一支笔’还是‘一枝笔’,还有‘的、地、得’的用法,反复改来改去好几次,让我这个专门使用文字的人都搞不清楚了。因此,恢复也好,不恢复也好,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头脑发热,朝令夕改”。

  张炜现在仍然用纸笔写作,“据我了解,更多的作家都还是用纸笔,纸笔写作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感,而用电脑就会失去笔耕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程式化与形式化。”他说,文字改革要考虑两方面,一是合理,二是习惯。文字改革不能完全迁就习惯,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有些长期使用繁体字的人,看到简化字就发火也是不对的,反对恢复繁体字也一样。“习惯”不能成为反对进步的理由,而合理化则是改革的原则,完全废除简化字和彻底摒弃繁体字都不可取,关键看文字如何应用更合理。

  张炜同时认为,我们国家大、民族多,各年龄段都有众多的人口,如果废除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简化字,需要巨大的工作量,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关键是慎重。

  唐子恒建议,繁体字应该有人懂,但不必人人都懂,尽管简化字有不足,但提出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又显得“矫枉过正”。

  宋遂良也建议,语言文字改革不能走极端,要调和矛盾。简化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题字,造成文化断层现象。我们应该提倡“识繁就简”,也就是鼓励写简化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好比实施白话文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招牌、报刊报头或者领导人题字还经常能看到和使用繁体字,因此“识繁就简”是不错的建议。(李雪萌)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