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归咎于荧屏鉴宝? 专家:收藏节目应淡泊利益(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盗墓归咎于荧屏鉴宝? 专家:收藏节目应淡泊利益(2)
2009年03月16日 14:58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大疑问

  鉴宝和盗墓猖獗有何联系?

  两位政协委员对鉴宝类节目提出意见,可谓用心良苦。那么,鉴宝类节目与如今收藏界盗墓猖獗的现象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

  对此,吴少华会长认为,如果说有直接联系的确过于牵强了。“首 先,盗墓行为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出现的新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了。要说最直接推动盗墓行为的,还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这和电视节目没多少直接联系。”  

  曾有专家直言,如今市面上是“95%的人收藏了95%的赝品”。那么如今市场上流通的盗墓品究竟有多少?

  吴少华告诉记者:“在低端甚至中端的收藏领域,假货并不是很多,因为这些东西本身的经济价值不高,不太值得仿制。而制假往往集中在精品档,因为那才有利可图。”

  而王定乾认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盗墓货很少。“你什么时候看过市场上拍卖的是盗墓来的文物?现在拍卖的多是一些祖传的传世文物。早年的确有些卖家把从盗墓人手里买来的货拿出来卖,但现在很少了。我们国家有了明确的《文物法》,和很多国家也有法律联系,所以,这样的拍品上不了国际大型拍卖会。在这方面,市场会有制约。”

  文物经济价值该不该宣扬?

  两位政协委员的观点也引出“是否要宣传文物价格”的争论。

  王定乾认为,没有必要回避文物的经济价值。“艺术品收藏在国外是个很成熟的行业。拍卖行在中国诞生也有十几年了。艺术品和文物本身就有经济价值,这没有必要回避。”

  吴少华会长则表示,艺术品和文物既然那么有价值,自然是可以换算成经济价值的,所以不必回避。但他认为,电视节目不该过多宣扬文物的经济价值,因为这的确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专家建议

  别为功利而收藏

  在采访中,吴少华会长将国内的收藏家归纳为四类:第一种是投资型,看重的是精品文物和经典艺术品,这些人往往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第二种是陶冶兴趣型,就是因兴趣爱好而收藏;第三种是实用型,这些人往往颇具经济实力,住的是大别墅,有闲余资金就会想在自己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文物;最后一种是工作型,比如有些考古学家。

  吴少华呼吁,希望有更多人是出于后三种动机去收藏。“投资其实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比如经济环境。另外,投资型收藏往往追求的是珍品和真品,这会导致一旦受骗,损失巨大。一幅价值连城的书法一旦发现是赝品,就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废品。如果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生活工作的需求去收藏文物,就可以不用强调是珍品,只求陶冶情操,即使被骗损失也不会很大。”

  王定乾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台湾地区的大部分收藏家都不是为了赚钱而去收藏,“很多人都是经商有成,只是把收藏文物当作一种兴趣。”

  与之相比较,他认为,内地的收藏市场还不够成熟。“正是因为收藏市场不成熟,鉴宝类节目的价值引导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节目做得好,可以逐渐培养人们对文物真正的热爱。”

  电视人回应

  拜金不能全部归咎于鉴宝

  央视《寻宝》节目的主持人李佳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委员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不能把收藏界存在的拜金和造假现象,全部归咎于电视台的鉴宝类节目。他指出,目前中国有7000多万收藏爱好者,这个庞大的观众群也需要引导和指导,因此鉴宝类节目有其存在的必要。他举例说:“现在有很多法制节目,你能说这些节目是在引导犯罪吗?”

  他认为,目前鉴宝类节目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文物知识,帮助民间收藏者鉴定文物。“民间的收藏力量其实非常强。比较完整的甲骨文,现在一般博物馆才有,但有一次我们在河南一户人家发现一个非常完好的甲骨文,只是不知道真伪。请了当地和北京的专家来鉴定,还真是宝贝。”

  逐步淡化文物的经济价值

  不过,李佳明认为,鉴宝节目的确应该淡化文物的经济价值。“我觉得文物的价值有两层意义。一是文化上,这些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另一层也不可否认,就是文化价值附带了经济价值。”

  李佳明因而强调,《寻宝》栏目只是帮收藏者鉴别和认识文物,并不在意它的经济价值。“我们挑选一件文物,最后完全是北京的专家、当地的专家以及观众,根据文物的文化价值来判断是否送到北京的演播室。”

  而央视《鉴宝》主持人罗晰月在接受有关媒体访问时也表示,她在主持《鉴宝》节目时,一直都在弱化宝物的价格,把重点放在普及鉴宝知识上面。

  新报记者|茅中元|文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