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者》出版 严歌苓:我是乐观的寄居者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寄居者》出版 严歌苓:我是乐观的寄居者
2009年03月17日 15:13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作家严歌苓的最新力作《寄居者》日前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小说以一个离奇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再现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15日,严歌苓接受采访时说,《寄居者》的故事原型来自柏林墙一个展览馆里的故事。严歌苓称,她在美国居住多年,对寄居者有着身份认同危机感,算是与《寄居者》的主人公May同病相怜。

  >>故事

  小说原型来自柏林墙

  《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1939年,女主人公May爱上了一名刚刚逃到中国的犹太男子彼得。约瑟夫·梅辛格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了让爱人去美国,May临时抓了个救星——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情人。最后,May用彼得的钱赎救了情人,用情人的护照让彼得脱险。同时,她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实现了爱情。

  严歌苓透露,《寄居者》的故事原型来自柏林墙。1993年,严歌苓和先生去柏林旅游,发现柏林墙一个展览馆里“陈列”着很多故事。“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伙子跟一个女孩子在东柏林订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他的未婚妻。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在欧洲见到一个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偷了她的护照,让他的未婚妻假冒那个欧洲女孩,用欧洲女孩的护照过了关。”严歌苓说,她借用了这个故事来作《寄居者》串联的大背景,只是把主人公变成了一个中国女孩。

  1937年,纳粹开始迫害、驱赶犹太人的时候,很多犹太人逃到了上海。“当时,上海是唯一对他们敞开的海港,先后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严歌苓说,“这些犹太人在上海沦陷前后的生活,斯皮尔伯格的一部电影表现过,但他侧重的不是中国人与中国事件的关系。”有读者将《寄居者》称为“上海版辛德勒名单”,严歌苓不置可否:“我尊重读者的理解,随大家去做评论。”

  >>创作

  研究犹太人在上海

  《寄居者》的故事可谓复杂曲折,有读者怀疑故事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太多的偶然导致不真实。对此,严歌苓说:“这部小说的戏剧架构取自真实的故事,极致的环境使人发生极端的行为。我的小说故事都是听来的,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往往超过我们的想像。也许我们当代人没有机会体验这一点,也比较缺乏想象力。但在我看来凡人琐事都可以是小说题材,大幅度跌宕也有权利作为小说的题材。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往往超过我们的想像,刻意去找戏剧性与刻意避开戏剧性一样,都没有必要。”

  《寄居者》写的是1939年的上海。谈及对当时上海的社会环境、城市风情的把握,严歌苓说,为写《寄居者》她读了10多本书,“在美国图书馆里所能找到的有关当时犹太人在上海的书籍我都读了。同时,我也从老一代人那里了解了一些细节,比如什么牌子的香水,什么裁缝店,什么舞厅,什么牌子的风衣大衣等。”她表示,做史料研究是小说家的日常工作,“我总是在为下一部或下一部作品或者可能写的作品查资料、做采访。一部这样的小说需要的准备时间往往是几年。”

  >>人物May身上有我的影子

  对于《寄居者》中May

  这一角色,严歌苓说,May是一个知识女性,新女性。独立自主,敢爱敢恨,有时顽皮,属于行动派。“在我近些年的小说里,她是最年轻、阅历却非常丰富的知识女性,虽然只有20岁出头,但已经有一点玩世不恭。我的女主人公里面,每一个女主人公都有一丁点儿我的影子,至少有一些我的闪念,比如说她们都比较勤劳,因为我就闲不住,精力旺盛,不写进去一点儿自己,似乎缺乏参照,不好写。”

  从《小姨多鹤》开始,严歌苓似乎有意将小说中人物的国籍范围放大到全球,《寄居者》中不但有日本人还有犹太人。对此,严歌苓解释说,这样创作只是出于作品需要的考虑。“假如你写犹太人在二战时被迫害,流亡上海,肯定不可能不写日本人吧?这个故事写的就是特定时间的特定故事,写的是上海作为世界冒险家乐园、作为世界难民避难所的时代。”

  >>主题

  以寄居者处境自况

  据严歌苓介绍,创作这篇小说是缘于她之前应邀写一个电影剧本。“投资人来找我,也是听说我从上世纪末就在读有关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资料。后来我决定写一部小说,因为我对寄居者的生存状态太能感同身受了。写剧本会撇下我的很多思考。”

  严歌苓说,她和《寄居者》中的女主人公May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寄居者,都有寄居者的身份认同危机感,尽管在寄居国生活多年也不能改变寄居者心态——那种边缘的,永远也不可能变成主流的感觉。因此,她写这部小说颇有些以May自况的意思。

  “我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寄居者的心态依然,因为无论怎样,对于西方文化,我都是半路出家学习的。我认识到自身和美国社会存在不可融入性,想拼命融入别人的文化主流是徒劳的,也是痛苦的。”严歌苓说,“另一方面,我回到祖国也感到是一个边缘人。在这20年里,国人发展了语言,改变了生活方式,我也有找不着位置的感觉。好在我是一个乐观的寄居者,因为这个立足点使我更沉静,而沉静利于观察,并且对什么都不认为理所当然,都会玩味,品评。”(记者 卜昌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