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20世纪新儒学的一代宗师(组图)(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唐君毅:20世纪新儒学的一代宗师(组图)(3)
2009年03月24日 20:05 来源: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心通九境的大判教

  唐君毅一生的终卷之作,是两巨册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年),这是他毕生学术的总结,也是其超验唯心主义心路历程的最后归宿。其思想,经过道德自我反省、重建人文精神、诠释传统哲学这样三个阶段的漫游之后,最终停泊在心通三界九境的人文心灵世界,以对整个人类文化成果大判教的方式来终局。

  这部伟构综摄性的思想进路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人生体验的沉思和道德自我的反省,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人性论的深刻透视和对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呼应,而体证合一生命与心灵的人生之内涵;另一方面是以理智思辩的形式析疏中、西、印三大思想系统中的有关知识、伦理、宗教等问题,而将所有的人文层面都统摄于一超验心灵的序运流转之中。因心灵活动表现出种种的不同,故对心灵世界的观照也就有种种不同的方式,此即本书所谓的横观、顺观与纵观之“观法”。

  唐君毅借用了佛家之体、相、用三分法,以明心灵观照的客观对象和心灵自身的主观活动。不同的体、相、用三观,相应于客观、主观、超主客观三界,以此展示出心灵活动的九种境界,此即该著所谓的“心通九境”论。九境依次是: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前三境属客观界,中三境属主观界,后三境属超主客观界。

  这里所说的三界九境,均是由心灵依不同的观照而显,皆为一超验的心灵世界所合摄,故所谓主观、客观之分,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同属于心本论的形而上层面。九境,不但包括了心灵世界的所有层面,而且也统摄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相关的科学知识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文学艺术问题,哲学宗教问题,无不包含在这一庞大的系统之中,由此构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中国当代的“哲学大全”(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唐君毅先后在文化哲学、中国哲学史等领域作了大量的创发性研究工作,尤其是他晚年的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建构了一个心通三界九境的超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哲学中自成一家之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唐君毅大事年表

  1909年:出生于四川宜宾柏树溪,其先世籍广东五华,为客家。

  1925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熊十力等。

  1927年:转入南京东南大学(后改中央大学)哲学系。

  1943年:出版首部著作《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论集》,与谢廷光女士结婚。

  1944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1949年:与钱穆、张丕介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教务长。

  1953年:《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出版。

  1958年:负责起草并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1963年:新亚书院改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

  1966年:《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出版,此后续出原性、原道、原教诸篇。

  1974年:由中文大学退休,专力于新亚研究所的工作。

  1977年:《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出版。

  1978年:在香港病逝,葬于台北观音山。

  □链接·同代撷英录

  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33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曾在华西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1949年去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讲授逻辑、中国哲学等课程。

  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

  徐复观

  徐复观(1902-1982)原名佛观。浠水人。

  徐复观早年求学日本,继而投身军旅,参加抗战,曾为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参与机要,最终从政治圈转向学术界,成为新儒学的重要人物。

  1949年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成为20世纪50至60年代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其代表作有《两汉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等。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