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将登上中国话剧舞台 解读还是解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资本论》将登上中国话剧舞台 解读还是解构?
2009年04月01日 08: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剧的筹备工作才刚刚开始,剧本还没写好,更别提演员的人选了。可这一周来,何念却接到十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电话,其中还有数家知名的海外媒体。这种不寻常的“注意”,让这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导演颇感意外。

  “不就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话剧吗?”3月29日晚,在电话中,这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导演轻笑道:“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本书而已。资本论,呵呵,它和进化论有啥区别啊?”

  不过,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资本论》不仅仅是“一本书”那么简单与轻松。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这本艰深的经济学理论著作,曾有着一种严肃而不容亵渎的意味。它和它的作者马克思一起,曾指引着几亿中国人,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

  2003年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何念,在“江湖”上有着“票房蜜糖”的外号。几年来,他导演过多部叫好又叫座的话剧,如《武林外传》、《鹿鼎记》等。有评论称,他的作品,“对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敏锐的把握,具有轻松幽默的特点”。

  如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严肃艰深与轻松幽默,却要在何念的手中合二为一,不由得让人产生某种荒诞与现实的抽离感。在21世纪的今天,《资本论》缘何会登上中国的话剧舞台?它究竟会是何等模样?

  “在不同的时代里,马克思的模样,也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并不会产生将《资本论》搬上舞台的想法。

  去年岁末,在受到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日本,《资本论》被改编成漫画,成了人人都能看懂的浅显故事。这本小书首印了2.5万册,可上市不过10天便售罄,并且挤进了畅销书榜单。

  在记者那时前去参观的两家日本书店里,这本绿色封皮的薄册子,都被店主摆在最为显眼的位置。出版这本漫画的日本东方出版社在接受采访时称,希望它“能够随手放进香奈尔的晚装包,或在老板巡视时,白领们能将其悄悄塞入办公桌最上面的抽屉里”。

  “既然《资本论》改成漫画能热卖,那么,为什么不能排成话剧呢?”杨绍林从这本小册子中,找到了些许灵感。

  “这场经济危机,已经渗透进每个老百姓的生活,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想通过把《资本论》编成话剧来解读这个谜题。”3月30日,在电话中,杨绍林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

  的确,这场由华尔街的资本家们引发的经济危机,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恐慌。而许多人突然间意识到,在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个名叫卡尔·马克思的人,对经济危机有过“无比前瞻性”的预言。

  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世界对马克思的“重新发现”。

  在德国,前往马克思故乡特里尔的游客数量直线上升,所有与马克思有关的书籍、纪录片,销售量都翻了数番;一家德国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在短短数月内,卖出了1500套,这个数字是2007年的3倍,更是1990年的100倍;还有许多话剧与电影导演,正在思考如何将马克思重新“搬”上舞台和大屏幕。

  从2008年10月开始,《资本论》重新进入了德国的大学课堂,在包括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波恩大学在内的31所高等学府里,年轻的大学生们开始研读这部经典著作,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场危机。

  所以,杨绍林也并不否认,话剧《资本论》的策划,有着“对市场的考虑”,毕竟,这是“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话剧是一门开放的艺术。你的解读,和我的解读,完全是不一样的。”杨绍林说:“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里,马克思的模样,也不一样。”

  “这真是时代的悲剧。”

  的确,自从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问世以来,无数人都作出过自己的解读。杨绍林的灵感也并非首创,早在1931年的日本,就有人创作出关于《资本论》的剧本。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的书柜里,有一本名为《戏剧资本论》的旧剧本。这是他十余年前从一个旧书摊里淘来的,红色封皮,内里的书页早已发黄。作者为日本的剧作家阪本胜。

  阪本胜,是“二战”前日本知名的剧作家与评论家,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具有相当专业的经济学功底,曾为日本帝国国会议员,也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

  1929年至1931年,同样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的经济也陷入衰退,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社会主义思潮盛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阪本胜将《资本论》改编成了数十万字剧本,分五部,共37场。

  但这个剧本却从未正式登上过舞台,由于史料的匮乏,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在同时代的日本,却发生过许多中国人都熟悉的景象——当局大肆搜捕罢工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进行大规模的囚禁,或者直接处死。

  所以,翻开这个剧本,里面的人物与对话,也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第一幕刚刚开启,便是一群男子齐声喊道:“铁锁!剥削!贫困!饥饿!失业!”

  张鸣也坦言,这个剧本买回来后,他带着些许“猎奇的心态”,翻了翻,就再没去碰过。

  “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会盛行。”张鸣解释道:“可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只是单纯的暴力革命,打碎整个世界,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张鸣并不清楚,这个剧本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戏剧资本论》的中文版本,由费明君翻译。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是鲁迅的弟子,旧版《鲁迅全集》第四卷的卷首合影中,站在鲁迅身边的青年就是他。

  上世纪40年代,作为一个杰出的翻译家,费明君曾经翻译过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戏剧资本论》便是其中之一。

  但上世纪50年代,这些作品却成为他的“罪状”。这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送到青海“劳改”,“文革”期间,又加罪名为“日本特务”,1973年,费明君死于青海的劳改农场,连尸骨都无从寻找。

  费明君死后,他的妻子及7个子女无法生活,先被“发配”到敦煌,后又被赶至安徽。作为一个翻译家和教授的后代,7个子女,却都是文盲。

【编辑:吴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